张龙平:从十五运会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湾区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9 阅读量: 分享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火热进行。作为气象万千的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十五运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举办这场盛会,可以激发爱国热情,拉紧精神纽带,促进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大湾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珠三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国运动会,展现了大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对于深化港澳与内地的体育文化交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湾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硬联通入手,展现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由于地理位置相接,粤港澳三地一直保持着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广深港高铁等大湾区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相继建成,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等硬联通取得决定性进展。

十五运会赛事在粤港澳三地19个赛区举办,涉及105个比赛场馆、3.6万名运动员。从赛事组织、资源配置、条件保障、运动员与观众的往来等方面来看,都需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以及三地的密切协同作为保障。随着大湾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货物、资金、人员流动日益便捷,“一小时生活圈”变成现实,8000多万人口已创造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湾区壮举”。大湾区便捷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赛事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相通,深化经贸合作,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便捷,构建互补性强、依存度高的经济共同体,让三地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在互联互通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完善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的便利化措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硬支撑”。

从软联通入手,展现大湾区的制度衔接

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地在相关政策、规则、标准等制度层面存在差异。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软联通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已在粤港澳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进展。

十五运会既是大湾区软联通的产物,也是深化软联通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取得新突破的重要契机。“一次赛事跨三境”要求粤港澳三地必须在指挥协调、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应急处理等方面建立高效协同机制。赛事期间,香港承办场地自行车等8个竞赛项目,澳门承办乒乓球等4个竞赛项目,预估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超3000人。为了便利通关,三地合作优化便利举措,通过通关查验前置、7秒刷脸过关等规则制度的软联通,帮助三地“无感跨城、无缝衔接”。自行车(公路)赛是历届全运会首个跨境项目,串联珠海、澳门、香港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城市道路,三地通过实施无感通关系统,在粤港、粤澳分界线架设无线射频识别设备,通过“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实现运动员6次跨境“零减速通关”。十五运会期间采取的一系列软联通措施,能够为大湾区未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实践经验。

这启示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逐步消除制度壁垒,着力打造政策、规则、标准等方面无缝衔接的制度体系,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从心联通入手,展现大湾区的情感相亲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建设,三地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居住、生活、消费等各领域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形成,三地的人心相通、情感相亲具备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

十五运会点燃了三地民众对于中华体育的参赛、观赛、备赛的热情,田径、游泳、跳水、乒乓球等热门赛事一票难求,在自行车(公路)、马拉松等跨境赛事沿线,以及重要赛事的场馆内,三地民众为参赛选手的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吉祥物中华白海豚“喜洋洋”与“乐融融”席卷社交媒体,纪念背包“广州喜乐包”受到全民追捧。香港赛区组织了1.6万人的赛事义工团队,澳门赛区组织了3500余名志愿者。以东道主身份办赛、参赛、观赛,联通了三地民众的体育情、中国心,整体塑造了大湾区情感相亲的氛围。

这启示我们,要从情感上找到共鸣点,激发共同体成员之间心心相印、心灵契合的亲密无间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展示活动,通过文体旅融合扩大各族群众参与度,提升赛事质量和影响力,在共襄盛举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人心基础。

从根联通入手,展现大湾区的文化同源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一脉的岭南文化是大湾区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根脉,是增进三地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

十五运会尤为突出岭南文化元素在承办赛事过程中的多维表达。从自行车(公路)、马拉松等跨境赛事沿途经过的城市景观和岭南风貌,到主要体育场馆的岭南标志性文化符号和非遗呈现,再到备受参赛运动员喜爱的岭南传统小吃,岭南文化全程“在线”。开幕式文体演出以“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为主轴,整场演出充分彰显了世界视野、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融合,从主舞台“天海一心”设计,到咏春、醒狮、英歌舞、粤剧粤曲、港乐民谣表演,到压轴登场的“鳌鱼”,作为大湾区共同记忆的岭南文化符号点燃全场。

这启示我们,要发挥文化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从文化根脉入手,展现粤港澳三地文化的同根同源,唤醒粤港澳三地民众的共同文化记忆,找到彼此的契合点,从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共铸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暨南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新中国以来粤港澳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2VMZ007)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KENBCPSF05149O6E.html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