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11月7日,“中越两国友好关系: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社科院越南外交学院和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孙德胜大学、胡志明市经济大学等两国高校、研究机构和法律界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越双边关系、经贸合作、司法合作与人文交流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研讨会共有三位嘉宾的主旨演讲和三个小组研讨,研讨会得到暨南大学广东省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支持,系暨南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开幕仪式
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小欣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暨南大学在区域国别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方面的办学传统与学科优势,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以学术交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推动中越关系在建交75周年和“中越人文交流年”之际继续走深走实。越南外交学院原院长、前驻韩国大使、前驻美大使馆公使和使团副团长阮武松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是越南最重要的全面战略伙伴,中越双方应当在“四好”精神和“十六字”方针指引下,通过学术交流与政策对话,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巩固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
在主旨演讲环节,阮武松阐述了越南对外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他认为,2026-2030年将是越南发展的关键阶段,越南外交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推进经济现代化;中国在越南十四个全面战略伙伴中居于首位,中越关系在越南总体外交布局中具有“汇聚性”的基础地位;越南将继续优先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东盟、APEC、RCEP、CPTPP等多边机制,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际社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东盟研究院院长古小松教授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梳理中越“同种同文”的历史渊源,以及高度相似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他指出,在中美竞争与多极并存的国际格局下,中越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双边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构建双边及多边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邓应文副教授以“中越关系之我见”为题,回顾中越关系的若干“高光时刻”,并介绍暨南大学参与广州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建设和史料整理工作的情况,以及我国广东与越南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认为应当重视中越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及法律问题。主旨演讲由我校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杨杰主持。

会议现场
在第一节“新时代的中越双边关系”小组研讨中,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越南与世界经济研究所黎春创研究员从中越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梳理了越南与中国经贸互动的结构性特点,指出中越经贸合作在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税战等多重冲击下仍保持较快增长的总体态势,他强调中国长期是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建议在提高制度透明度和加强经贸规则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双边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增量和质量。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越南与世界经济研究所范碧玉博士指出,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成为越南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且投资正由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和轻工业,加速转向高科技产业、工业零部件、电子产品、汽车、绿色能源等领域。她建议越南通过收紧环境和社会标准进行投资筛选,引导中资更多投向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深度嵌入区域价值链的战略性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米良教授重点分析特朗普新一轮关税战对东南亚地区供应链和中越经贸合作的冲击,认为这是一场以维护美国霸权为目的政治性关税战,中越应当在坚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方面加强协调,通过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降低关税战的冲击。暨南大学付宇珩副教授认为,中越两国学者应当在比较视野下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不仅要关注中越关系的特殊性,更要重视中越关系的一般性,挖掘中越关系实践的国际关系研究价值,进而提升中越两国乃至全球南方在知识生产中的话语权。

会议现场
第二节的“司法合作与跨境治理”小组研讨聚焦中越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中的法律问题和治理能力。越南胡志明市法学院法律语言学院院长陈升龙副教授指出,当前越南高校对中国法律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通晓中文与越文、掌握两国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亟须通过共建课程、联合培养和教材翻译等来推动越南高校对中国法律的教学与研究,从而为经贸合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越南律师联合会常务委员、胡志明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河海律师结合最新统计数据指出,中国已成为越南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一批大型中资项目在基础设施、制造业和能源等领域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利用“名义股东”规避市场准入和原产地规则等的合规风险,引发所有权纠纷和法律责任争议。他呼吁中越进一步加强律师协会和法律机构合作,在越建立面向外国(特别是中国)律师的系统培训项目,培养熟悉越南法律、具备双语能力的“桥梁律师”,用更专业的法律服务支持双边经贸合作。孙德胜大学副教授、越康士律师事务所律师武智好从越南兼具儒家—佛教文化传统、法兰西与苏俄大陆法影响以及美式普通法要素在内的复合法律传统出发,梳理了中国的党和国家体制、乡村与宗族组织、户口制度、国有企业和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在当代越南宪法、土地法、民法和网络安全立法中的体现与变迁,指出这既是构成两国法律制度相似性的基础,也使越南在推进“法权国家”建设、强化产权与企业家地位、应对科技竞争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新的调整压力。越南《法律与发展杂志》主编范文林根据中越边境地区司法合作实践,认为应当建立跨境司法数据互通中心、边境调解仲裁机构和联合调查队,以适应贸易规模扩大带来的司法协作需求。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田吉安律师认为可以通过律师协同机制、国际仲裁机制等,加强对跨境经贸投资的全周期法律护航,提升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法治含量。暨南大学廖幸谬教授则提炼了理解中越关系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六个关键词: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区域主义、全球化、逆全球化和命运共同体,认为中越未来应加强司法交流和跨境治理领域的合作。
在第三节“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小组研讨中,胡志明市经济大学法学院院长杨金世原教授介绍了胡志明市与岘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设想,认为这将为中越金融合作、跨境结算及新兴产业投资提供重要平台,并计划通过设立国际金融法院等制度创新,提升跨境金融活动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复旦大学赵卫华教授针对中越贸易不平衡问题指出,应当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非简单的顺逆差来理解双边贸易结构。他认为,当前越南对欧美的贸易顺差与对华逆差在全球供应链中是内在关联的,中越双方应当通过扩大优质产品贸易、共建产业链、加强贸易规则制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共同提升在区域和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研究员从“六个更”的总体目标出发,总结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呈现出的六大趋势和特征,认为两国在战略互信、两军交流、标志性项目、青年互动和在全球南方中的协同发声等方面都展现出新的积极动向。广西凭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何群燕介绍了我国广西与越南在推进铁路、公路、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中越两国优势农产品进出口和加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越南CHIVI教育发展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香兰介绍了近年来越南中文教育和中越青少年研学交流的快速发展。她认为,可以通过打造“语言+留学+文化”一体化平台,建立更多中越高校合作关系,以进一步提升中越人文交流的质量。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张云教授认为,中越两国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越关系贵在“民心相通”。两党关系为两国关系“定航把舵”,中越两党的深度互信和高层引领是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根本保障。
研讨会在坦诚、务实的讨论中落下帷幕。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全球局势动荡、贸易格局调整和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中越关系面临新的外部压力,也存在新的合作机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刘义强教授表示,暨南大学将继续为中越学术交流提供优质平台,围绕中越关系的前沿议题开展跟踪研究,为中越关系在新形势下的长期稳定与共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