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11月6日至8日,由我校联合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可持续能源与环境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国际研讨会暨2025挥发性有机物国际专家研讨会(简称2025 VOCs国际联合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芬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及青年学子参会。
7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世衍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邵敏教授主持。

邢锋在致辞中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学校聚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领域,持续加强科研攻关与学科布局,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十五五”期间,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及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奋力擦亮侨校金字招牌,在生态环境领域重点推进高原筑峰、交叉融合,努力以高水平生态环境学科建设赋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他期待参会专家学者在会议期间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共同为VOCs治理和绿色发展贡献智慧。
罗世衍在致辞中表示,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臭氧和PM2.5的关键前体物,其有效治理已成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核心挑战,更是一项关乎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要事。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既是VOCs排放大省,也是污染防治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广州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通过系统施策、持续攻坚和科技赋能,广东在VOCs减排工作中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他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凝聚全球智慧、深化国际合作,为广东的精准治理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世界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刘绍臣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Donald R. Blake教授、Alex Guenther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Jonathan Williams教授,英国约克大学Mathew Evans教授等做了10场主旨报告。各位院士与专家围绕VOCs污染机制、监测技术、控制策略及全球环境协同治理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与战略思考,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大会还精心设置了12个分会场,350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和50个墙报交流展示,会议围绕“VOCs的仪器分析、测量技术及数据质量控制”“VOCs的排放特征、迁移转化及数值模拟研究”“VOCs的反应机理研究”“VOCs的毒理学和健康效应研究”“VOCs在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中的作用”“VOCs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VOCs控制材料与技术”“面向可持续能源的催化技术研究”“环境中的催化作用”“室内环境中VOCs的化学行为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VOCs研究中的应用”等专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研讨,为推动VOCs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和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方案。

大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朝阳介绍了VOCs学术创新奖。VOCs学术创新奖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倡议发起,用于奖励在VOCs污染防治学术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绩或重要创新的杰出领袖、青年学者和在读研究生。大会还对优秀研究生报告和优秀墙报进行了表彰。
会议期间,还安排了9家优秀环保技术推介展示,治理专家、地方环保部门、排污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等,现场进行污染防治需求对接和交流。
大会得到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科学与管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空间研究院、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单位的支持。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