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AI赋能研究生导师数智化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发布时间:2025/11/03 阅读量: 分享到

<span id="founder-article-proof-0" class="article-proof-founder-level-1" name="article-proof">学校举办AI赋能研究生导师数智化能力提升专项培训</span>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10月16日,“AI赋能研究生导师数智化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我校曾宪梓科学馆召开。我校副校长顾乃华出席会议并对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肯定和指导,会议由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主持。

本次培训特邀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以及同方知网研究生导学导研产品项目组经理高梓婷担任主讲嘉宾。

配图3

顾乃华在致辞中强调,在人工智能(AI)技术重塑教学与研究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始终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并对全体导师提出三点共勉。其一,秉持开放心态拥抱技术变革,主动钻研AI在个性化教学、学业评价及科研分析等场景的应用方法,推动AI与课程建设、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其二,坚守育人本质,在运用AI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教育核心目标。其三,以实践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结合学科特色将培训所学应用于文献梳理、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具体科研环节,全面提升教学效能与研究突破能力。

配图4

刘子韬以《智能教育时代的导师能力建设》为主题展开分享。他指出,当前我们正步入通用AI时代,学会与AI对话是用好AI工具的根本遵循。目前,AI已在办公与教学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教师可借助智能工具高效生成课件、教案及备课材料,显著提升课程设计效率;在语言能力训练方面,Call Annie、Hi Echo等基于语音交互的AI应用,通过实时对话与智能纠错功能,为学习者构建沉浸式口语练习环境;在学术研究支持层面,智能工具可助力研究人员开展文献深度分析、实验方案优化及科研数据处理工作,大幅提升研究效率与质量;在系统化知识学习领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代表性平台通过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提供自适应练习及实时学习反馈,构建了完整的数据驱动型学习闭环。

配图5

胡小勇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导师新质发展》主题,深入剖析了AI时代教育领域面临的变革与发展路径。他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正推动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其具备的通用性、强智能与强渗透特征,促使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向“师生机”三元协同新形态转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思维启发者与成长陪伴者,始终坚守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本质。同时,要警惕过度依赖AI导致的“数据投喂”现象,明确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设计力、框架思维、人文素养与自制力的创新型人才,重点激发学生在新情境下的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AI时代要求其更好地履行领航者职责,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研究方向,帮助学生理解科研工作的深层意义,也要持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他强调,AI赋能教育的核心在于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这既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方向。高梓婷以《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知网研学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分享,介绍了知网依托数智化技术全面赋能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构建覆盖“研—导—管”全链条的智能化支持生态的研学平台。

当前AI正在推动研究生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这一转变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此次培训,我校研究生导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正带来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催化教育本质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更加理解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实现从“知识权威”到“智慧领航员”的角色转变,这是应对新时代教育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人工智能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未来,学校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目标,以"数字赋能、智能创新"为导向,通过完善AI素养教育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等具体措施,积极探索智能时代研究生教育新范式,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以智能技术驱动学术创新,以数字素养赋能人才培养,持续推进AI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

责编:陈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