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新时代大学生的基层机遇与使命”交流活动

“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谢冰梅作先进事迹分享

发布时间:2025/09/29 阅读量: 分享到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9月15日晚,由暨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学院、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新时代大学生的基层机遇与使命”交流活动在管理学院220室举行,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侯蕾、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李秀林、第九期“忠信笃敬班”学员、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出席会议。交流活动中,暨南校友谢冰梅与师生们分享了她在基层的奋斗故事。

毅然抉择,做“回来的人”

谢冰梅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广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获得者。从懵懂女孩到如今独当一面,担任桂平市金田镇大贤村支书、主任。从大贤村走出又回归,一路上,她面临了诸多的压力。谢冰梅向同学们分享了自身回乡的动机和初期遇到的困难。

配图1

(交流活动现场)

2020年,当谢冰梅还在暨大教育学院华文教育点工作时,她接到了家乡老支书的电话。老支书在电话里说:“村里现在太需要年轻人了,你又是党员,又是学管理的,我很希望你能回来接我的班!”摆在谢冰梅前方的是两条路,一边是广州大都市的繁华,另一边则是家乡泥泞的村道。正如黄文秀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重新回到了家乡,谢冰梅说,她也做了那个“回来的人”。因为时代召唤与个人选择,她回到了大贤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带着“研究生”光环回乡的谢冰梅起初满怀信心,认为这一趟自己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作为。然而,现实的挑战却让谢冰梅出乎意料。当时的大贤村,公共区域堆满了垃圾,而且没有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与此同时,村干部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少工作难以推进。

雪上加霜的是,谢冰梅回去的那年,村集体的账上只剩不到1000元,靠钱办起公共事业也不太可能。除了建设难题,村里还出现了不少认为谢冰梅“只是回乡镀金”的质疑声。“面临很多这样的问题,怎么样从里面破局令人头痛。”

寻破局之路,迎来崭新面貌

谢冰梅说:“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决心回来以后,就不能灰溜溜地走了,到头来一事无成。”为了寻求破局之路,她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每天去找群众和老队长们去聊天。在一次次的调研后,谢冰梅最终选择从最紧迫的环境整治入手——既无须花费大量成本,又能让群众对村庄治理成果产生直观的感受。

配图2

(谢冰梅现场分享)

让谢冰梅印象最深刻的是垃圾清运车的购置过程。她带着保洁员跑了三家车行,最终用个人信用担保赊购了一辆车。谢冰梅回忆道:“当时车行老板很不放心,我说:‘您放心,如果村里不起这个钱,我用工资来换。’”

在环境整治取得成效后,谢冰梅又接着锻造“硬核队伍”,让班子从“老弱散”到“青锐强”;破除“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筹款”“赊账”修筑起公园、路灯、农家书屋等;发展产业,扶持壮大原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谢冰梅走出了一条不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行政外力、项目落地倒逼村民组织起来,共同建设乡村。她说:“不管什么事,都要努力干一件成一件,尽可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如今,大贤村修通了近23公里的“连心路”,立起了450盏“暖心灯”,架起3座“便民桥”,垃圾场变身小广场,村民有了自己的图书室、村BA。村里一大批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产业兴、乡村美的全新风貌。谢冰梅表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村庄的发展活力上。

寄语学弟学妹:投身基层,让青春在人生价值所在处绽放

通过这五年的基层实践,谢冰梅和现场的同学们分享了三点深刻的体会:基层是了解国情的最好课堂;是锻炼能力的最好平台;是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

生逢伟大的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青年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纵使基层条件艰苦,但正是这些挑战,才能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炼我们的意志。

“不仅是农村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农村。”在分享结尾,谢冰梅勉励各位同学跳出传统的就业观念,让青春在人生价值所在处绽放。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