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与“新潮”,两种气质,同时交融在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明的思政课堂上。
他很老派——坚持不用PPT,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妙语连珠,把思政课上出了“茶楼评书”的意蕴。
他很新潮——奥运赛场上的“饭圈文化”,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文科发展,从恋爱关系看何为“实践决定认知”……时事热点、学生困惑,皆能成为“教材”。
在田明看来,思政课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世界观,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充斥着网络与虚拟的时代,找到人生的意义与实感。
他更愿意把自己比作一阵风,“我希望这阵风,能够推动大学校园中的每一朵云,让它找到自己的精彩。”
一场“拥抱”
在困惑与解答中,看见彼此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微风拂过的秋日下午,田明用马克思主义剖析起了爱情。
“剖析”缘起于一位学生。他与女友坐在教室第一排,听到田明讲解“实践决定认识”时,他产生疑惑,举手发言:“老师,从我的恋爱来看,不是这样的。”
教室里响起笑声。田明来了兴致:“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从一见钟情到恋爱,是‘认识决定实践吗’?”
同学们三三两两,议论纷纷。面对不一样的观点,田明将实践原理引申——一见钟情不是恋爱,恋爱是“谈”出来的。
“你喜欢一个人,不去表白、不去相处,那叫单相思,不叫恋爱。”田明笑着说。
男生被说服了,内心的困惑迎刃而解。一堂堂课上下来,他渐渐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象。
从教十余年,田明坚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思政课,是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
而他始终认为,思政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拥抱”——老师拥抱学生的困惑,学生拥抱思想的力量。
这样的“拥抱”,在田明的课堂上经常发生。他有一项“看家本领”:能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心底的困惑“引”出来。
“思政课能够讲好,沟通是关键。”田明说,所谓沟通,首先就是要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其次是能够把学生日常困惑上升为思政主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彼此“看见”,哲思道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在教学上,他深入浅出,将书本上深奥晦涩的概念,变成贴近学生、可感可知的道理。讲历史唯物主义,意在让学生理解“不知过去,就无以知现在,更无以知未来”;讲《资本论》,他会从文明史的角度剖析资本的逻辑,让学生理性看待市场经济……
有时,为了将学理讲得更通俗易懂,他会把内容分解,或抛出小问题让学生们抢答,或列举身边实例解析哲学原理。幽默、烧脑、有趣,是大家对他思政课的一致评价。还有学生说,听田老师的课,就像在听“茶楼评书”。
课后,不少学生发朋友圈表示自己被“圈粉”。有的学生会特意跨校区来听田明的思政课,甚至在本科阶段结束后攻读研究生期间,还继续来到田明的课堂学习。
不久前,一位暨大经济系毕业多年的学生带着妻孩来看望田明,仍在感谢他当年的授课。
“可能就是当年思政课上的某个思想理念,某个解读,回应了他的困惑。在那一瞬间,他被‘拥抱’了。”田明感动之余也很欣慰:一堂好的思政课,就是有这么大的“治愈力”。
一种“革新”
在人工智能时代,回归思考本身
雨水携来秋凉,2025年秋季学期到来了。“文科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有用?”这是新学期田明给学生们讲的第一堂思政课。
他的课堂一如既往地澎湃,板书飞快,语调高昂:“在人文学科,技术永远无法取代思想!”
课堂上,他的授课方式依旧是“古典”的,拒绝使用PPT,坚持“黑板+粉笔”的讲授方式,让自己和学生都专注于思维的流动、语言的碰撞。
但他的教学内容,始终与时俱进。之所以在思政第一课设置文科与人工智能主题,也正是为了结合热点,引导学生思考人文教育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再由此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的教学。
“文科不会消亡,但教学方式需要改变。”田明直言,人工智能在实现认识活动质变的同时,也建构了新型乌托邦。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教育理念,让思政课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新的生命力。
在田明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观教育,但很多学生简单地把人工智能等同于世界观。尤其是“00后”进入了大学课堂,他们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长期浸润在被算法同质化的信息之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
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思维方式,都蕴藏着深刻的虚拟世界认识论。
例如,唯心主义用观念虚拟现实,资本主义用资本虚拟财富。马克思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资本主义,建设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对于迷失在虚拟世界的人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田明说。
为此,田明正在进行一场教学革新,更加强化把教学重点从“知识传递”,转向“引导思辨”。
如今的课堂上,他把基础知识全部交给学生自学,老师只讲“三大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形成一种辩证性的思维方式,去科学分析现实问题,去认识并理解当下的真实世界,最终找到自己与社会正确相处的方式。
他形象地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知情意”的统一。过去,教育可能偏重“知”(知识)与“情”(情感),而在AI时代,他更加看重“意”——通过思想所表现的境界,超越语言的一种领悟。
“我们不必再去解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但应当要去教会学生,如何写出这样的诗来表达心境。”田明说。(2025-09-29)
原文链接:
【南方日报要闻A02】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明:思政课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