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8日,由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和学生记者组成的“暨轩星火”实践团,赴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罗坝镇等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实践团到达“始兴站”)
从满堂客家大围的文化盛宴到上营村的温泉氤氲,从“围楼三小只”IP的萌动亮相到南瓜王国的蓬勃生机,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走访村干部、村民、游客和产业负责人,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探索始兴县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乡村产业“旺”起来、旅游经济“火”起来,总结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以高校学子力量助力“双百行动”走深走实。
文化赋能,围楼深处的传承与创新
始兴县以特色的方形客家围楼建筑而闻名,其中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享负盛名,有着“岭南第一围”的美誉。
25日下午,实践团刚抵隘子镇,便前往满堂客家大围,参加围楼文化旅游周启动仪式。活动搭建的舞台以围楼大门为背景,古老的围楼建筑在灯火的辉映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商客云集,村民游客往来不息,场面热闹非凡。
(围楼文化旅游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
活动后,实践团对围楼IP“始兴围楼三小只”的设计团队负责人周仲斌展开采访。据他介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基于始兴本土环境设计的“方围三小只”——土狗兴仔、土猫满堂和土鸡跑山,因其“土萌”和“抽象”,获得广大网友喜爱,其衍生产品毛绒公仔、文具、帆布袋等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周仲斌接受实践团采访)
始兴县的又一特色围楼景区——长围,是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的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解长围景区的活化利用给乡村带来的影响,28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长围景区,并对罗坝镇燎原村党支部书记曾长东进行了专访。
据曾长东介绍,目前燎原村已经探索出了“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模式——以长围景区为核心,举办各种文旅活动,包括两届旅游节,利用围楼通道作T台举办国潮时装秀等等,颇具长围特色。在“百千万工程”的政策赋能下,燎原村依托长围景区的文旅以及特色农业发展,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5万元左右到2024年接近34万元,持续实现增收。未来,燎原村将努力补齐缺乏特色农业的短板,提升农文旅深度,深化“长围引流-旅游创收-农业联动”的发展模式。
(燎原村长围俯瞰图)
(曾长东接受实践团采访)
深入田野,探寻罗坝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26日下午,途经蜿蜒数十里山路,实践团队来到位于罗坝镇东部山林的桃源村,与桃花源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代表林细标进行了交流,深入了解桃源村林下经济发展特色。
林细标出于对家乡情怀与对生态有机食品的追求,选择从深圳回乡创业。目前,该公司拓展深加工产业链,推出了以林下种植的菌类为原材料的面膜、粉条等深加工品,并积极探索林下康养、农家乐和养殖等产业项目。
(林细标向实践团介绍特色产品)
(林细标种植的特色菌品种“黄金菇”)
随后,实践团来到都亨片区的石笋生态农庄,其创始人刘诗伦同样是回乡创业的代表,谈及返乡初心时他说,“我们是带着情怀回来,希望把家乡的味道做成名片,带动一方发展。”
进入农庄,刘诗伦热情向队员们介绍了极具特色的都亨豆腐。依托车八岭的优质生态,坚持使用本地黄豆,辅以宰相洞中的石膏,几十年石磨手工制作与“冲浆”技艺使都亨豆腐有着有别于其他豆腐独特的嫩滑口感香浓嫩滑的独特口感,并打造出特色豆腐宴。
(都亨豆腐)
农庄不仅带动了当地困难户就业,更通过做豆腐体验、科普研学与车八岭旅游线路联动,将传统美食转化为文旅热点,探索出一条以生态农产品为核心的特色农文旅融合之路。
(刘诗伦接受实践团采访)
(刘诗伦与实践团合影)
流水潺潺,山林苍翠。罗坝镇车八岭的青山碧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实践团在车八岭生态茶园与负责人李步超展开深入交流。
这片2800余亩的茶园采用了“林下茶园”与“标准化茶园”相结合的模式,并在开发过程中践行“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靴”的自然农耕生态理念,成功兼顾生态保护与茶叶品质,“我们坚持有机种植,茶品干净,第一泡茶无需洗。”除产销优质茶叶,产业园还逐步拓展了采茶体验、茶文化研学游等业态,有效推动了当地茶文化与茶经济协同发展。
(李步超接受实践团采访)
(车八岭生态茶园俯瞰图)
28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访了罗坝镇上营村的听雨轩家庭农场。创始人刘县明怀揣对土地、农业的执着返乡创业,将农学专业知识融入田间。他与团队历时14年、历经104次试验,成功培育出明星产品“钻石南瓜”——个头均匀、粉糯香甜、抗病高产,深受珠三角及香港市场青睐。
依托300余亩土地,农场采用科学轮作,并紧密对接高校、农科院,引入技术培训,带动农户发展。同时,巧妙借助罗坝“温泉之乡”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旅融合,让游客在采摘体验中成为农产品的口碑传播者。
听雨轩从实验室的育种,到带动乡亲致富,再到探索加工与旅游,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之路。
(刘县明与实践团合照)
(听雨轩家庭农场当季特色冬瓜)
生态富民,催生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在始兴县罗坝镇上营村,温泉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生态馈赠,更是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支点。
“我们上营村最大的资源就是温泉水和森林资源,其中温泉的自然条件非常突出,出水最高温度能达到70度以上,每天出水量超过4000吨,在全省能排进前三,粤北地区更是首屈一指。”暨南大学驻上营村第一书记栗万里向实践团介绍道。
(栗万里接受实践团采访)
优质的温泉资源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更成为当地生态富民的“源头活水”。当前,上营村村内已有13家温泉度假村对外营业,另有1家在建,温泉文旅产业已具规模。温泉民宿又以采购和采摘带动周边农户一同致富,富民于特色生态。
怡利阁温泉民宿负责人聂利民表示,周边道路、商超等基础设施已能满足游客需求,目前正通过与农户合作,开展摘杨梅、挖马蹄等采摘体验活动,后续计划开发更多农家乐,丰富游客的乡村体验。
栗万里介绍,村里正整合多元资源深化农文旅融合——500余亩的丹参、白芨中医药种植基地计划扩至1000亩,既带动村民就业,也可以开发中药温泉包,打造特色温泉;筹备研学活动,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效益。
(聂利民接受实践团采访)
正确处理文旅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在乡村振兴中同样至关重要。针对这点,栗万里提到,当地以“点状供地”模式破题——按“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原则,仅将建筑落地的零星地块转为建设用地。单个项目总面积不超30亩,其余土地保留农用性质。典型如快乐东方旅行度假村等,成功实践“点状供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
从温泉康养到农事体验,再到开展研学活动,上营村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生态富民”路径更扎实。
多方联动,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始兴县的农文旅发展获得了强大推力,罗坝镇的变化尤为显著。当地的“南瓜王国”三产融合项目有序推进,农产品质优量大有特色;温泉民宿农文旅稳步建设,村民收入年年高;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山区也如平原坦途,乡村振兴的基础不断夯实,胜利尽在眼前。
28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罗坝镇人民政府参观调研,同时采访了罗坝镇“百千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涛,他表示目前罗坝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打造、基层治理优化等方面推进顺利,阶段性成效逐步显现。
(陈涛接受实践团采访)
(陈涛与实践团合影)
带队老师、暨大党委宣传部李伟苗表示,连日来,团队一行的脚步走过始兴县两镇五村,聚焦农文旅多个面向,深入采访拍摄动人故事、调研乡村的痛点难点。同学们化身“观察者”“参与者”“宣传者”,用专业知识帮乡村探究路径、宣传特色、点燃发展星火。教育扎根大地,才能让青春力量与乡土共振,生长出振兴的无限可能,我想这便是百千万实践的意义所在。
团队成员、2024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熊明蕊表示,“调研的每一步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红松茸的破土、温泉民宿的红火、南瓜产业链的延伸、围楼文化的新生,背后是‘百千万工程’的推力,是校地协同的合力,是乡村振兴的实景。我们用调研记录下这些变化,更懂得:青年的担当,就是把学问做进田野,让智慧融入乡土,让每一份观察都成为助力振兴的‘星火’。”
“在罗坝镇的调研,让我用新闻人的视角读懂了‘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林下经济的产销对接故事、温泉民宿的数字化转型前景、‘南瓜王国’的IP打造潜力、客家围楼的文化传播价值,这些都是值得被看见的乡村振兴素材。”团队成员、2023级国际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林若轩表示。
接下来,实践团将系统整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材料,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尝试为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产出文字和视频类宣传产品,助力当地农文旅产品知名度的提升;设计宣传册、礼盒等文创产品,打造罗坝独特文化IP。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