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3月21日,第六届芳华医学论坛暨广东省“医药健康”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在暨南大学惠全楼101会议厅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智海探秘·芳华不老”为主题,旨在推动脑科学与衰老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优化广东省博士后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活动汇聚了包括6名领域内资深学者、100余位专家教授、博士后代表及300余名师生,聚焦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优势学科“脑科学与老年免疫学”,通过主旨报告与专题报告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以高水平学术成果为纪念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献礼。
会议全景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院士担任主席,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和暨南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工会青年教职工工作委员会、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承办,广东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发展促进会、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陈国兵主持,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苏国辉院士以及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调研员、广州市科技社团党委书记程志鹏致开幕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跨学科合作、开放共享的学术生态和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精神!”洪岸在致辞中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她指出,广州正全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而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正是核心支柱之一。暨南大学将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与政府、企业、医院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洪岸致辞
苏国辉院士向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表示,脑科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汇合的前沿科学。在脑科学与衰老研究领域里,不仅要探索大脑的神秘奥妙,还要研究衰老的生理机制和干预策略,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各位专家一同携手共进,推动国家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发展。
苏国辉致辞
程志鹏充分肯定本次论坛在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蓝图、推动科技元素和创新成果进入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实现“健康老龄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论坛成果充满期待。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暨南大学的合作,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在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上展现作为,为共同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广州实践的科技新篇章注入动能。
上午的会议在曲宜波研究员和陶倩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北京大学王韵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仁容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靳令经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白晓春教授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发表了主旨报告,报告涵盖外周神经损伤修复、本能恐惧反应可塑性的环路调控、精神障碍神经影像学标记物、帕金森病躯干姿势异常的评估与干预技术、AD胶质淋巴功能损伤和认知障碍、骨与软骨发育调控机制等前沿课题,从多层面展示了在脑科学与衰老研究领域的卓越进展。
作为2025年广东省博士后学术交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特别设立博士后、青年学者报告环节,旨在鼓励青年人才展示创新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博士后报告专场由杨伟莉研究员、黄鲁研究员、林嵩副教授主持,来自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澳门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的七位博士后先后进行分享,专家学者及参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点评,现场气氛热烈。
暨南大学罗钧洪教授、许戈阳教授、万钦黎副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孙向东教授,广州实验室尚从平研究员以及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石平研究员作青年学者报告,报告环节由苏焕兴教授和范骏研究员主持,内容精彩纷呈,充分展现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论坛同时举行了研究生学术报告和墙报评选活动,经现场展示、参观交流、专家组评审与打分,最终有10位研究生的作品脱颖而出。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范骏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以肯定他们的科研热情,进一步激发研究积极性。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专家学者、临床医生搭建高水平的研讨平台,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更为脑科学与衰老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人类老龄化挑战贡献智慧。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刘剑莉,广东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厚明,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谷世乾,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郭军,暨南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徐义雄,及主办单位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领导班子成员。
责编: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