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3月27日下午,“品味教学”第54期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讲座:“从技术原理解码人工智能的能力图谱”在石牌校区举行。讲座由我校“暨南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林龙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不同学科的教师齐聚一室,学习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探索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本期讲座由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举办,共吸引了校内外近120位教师参加。讲座由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张沫主持。
(讲座现场)
以“技术原理”为关键词,林龙新力图揭示人工智能纷繁复杂的多彩运用背后最为本质的科技原理,助力教师了解人工智能的深层逻辑,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地运用AI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并呼吁教师在与新科技的接触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顺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讲座中,林龙新首先从教师们最为熟悉的现象入手,简要勾勒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讲明其在现阶段的具体应用情况;随后由现象转入原理的梳理,分析人工智能的历史及其建构前提,指明“数字化”与“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这两大技术原理,为大家揭秘人工智能的计算本质。接着,以各自承接的不同任务模式为区分,向大家分别介绍判别式AI与生成式AI两大人工智能类别,并细挖每一类别下的科技原理及其具体运用,以此阐明大家熟悉的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是如何实现从文本到文本、图片等的分析与输出,帮助教师们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加深对其的理解,从而培养有针对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讲座现场)
随后,林龙新特别提及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高校改革为例,呼吁教师们正视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并深入教育领域的现实,不逃避其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积极学习,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在新情势下的升级转型。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运用在对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思考什么会被淘汰、什么会成为未来社会的需要,是高校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具体教学中也需注重强化学生的求知思维,在表象之下探寻更本质的逻辑与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能力。最后,他鼓励大家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了解新兴内容,保持思维的活跃,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分享结束后,教师们踊跃参与到交流环节中,在提问与解惑的交互中激荡思想,推进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获取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践信息。现场气氛热烈,彰显我校教师积极引入前沿技术的热忱,在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效能优化、学习体验升级的实践征程中持续耕耘、开拓进取。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效用,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根据《暨南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教师发展中心将持续围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以多元实践推动教学创新,携手打造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王雯珂
图:刘骏骁 胡希茜 王雯珂
责编:周会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