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凯旋暨南大学欢迎仪式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民营医院和卫生社团组织联合党委专职副书记邓林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交流合作处处长陈全、二级调研员杨波,广东省卫生健康对外合作服务中心主任黄晓亮及相关部门领导及人员出席活动,共同迎接暨南医者回家!
这一年,他们与大爱同行,点亮了6305位患者希望的灯,历经313次手术台上的无声战役,在7次惊心动魄的抢救中稳稳握住了生命的手,2391次中医针灸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收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安全安保部等组织与个人的10封感谢信与17面锦旗。他们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赞誉。现在让我们把时钟回溯至一年前,看看这一年,他们如何度过?
2024年3月7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即将启程的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举办了欢送仪式。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共11名队员,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建制派出,包括普外科、心内科、麻醉科、骨科、针灸科、眼科、神经内科、影像科、妇产科9个科别的9名医务人员以及翻译、厨师各1名,队员平均年龄43岁,包括副主任医师7人。
(医疗队员名单)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完成了为期6个月的综合素质培训后,他们启程前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中加友好医院,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
一年后,他们凯旋,带着满身尘土与光辉。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欢送仪式)
跨越一万公里,他们远赴加纳托举生命
一年中,在加纳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目睹血与泪。
医疗资源的匮乏、卫生条件的落后、健康知识科普宣教的严重不足等等,都让加纳的患者深受疾病的困扰。即使拥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见惯了生离死别,目睹了的加纳患者的惨痛经历,医疗队的医生们也仍然大受震撼。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队长、眼科医生张日佳表示,初到加纳时,她发现许多眼科患者因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疾病失明多年;因阑尾炎未及时治疗而失去生命的病例时有发生;因糖尿病控制不当导致下肢坏疽而需要截肢的情况时有发生……
(张日佳为员工做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这一年,医疗队也看到了太多面对疾病只能硬撑的患者,骨科医生周霖说,限于当地经济水平及医疗条件,单是一次CT或MRI检查便可能耗费患者数月积蓄,许多人无法接受或完成手术治疗,只能在他们的建议下失望地留下一句:“Thank you Doctor,and God bless you.”
加纳固然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他们跨过国界,带去了希望与光明。
周霖表示,可以感觉到当地民众对于他们来进行医疗支援是抱有非常大的期待的,他说:“我们似乎是他们心中穷尽一切才选择手术的最后一道防线。”
(周霖接诊患者)
在加纳的近一年时间里面,医疗队开启“连轴转”工作模式。神经内科医生辛秀峰曾通宵达旦救治癫痫患儿,并调动特马和阿克拉多方人员到处去为患者买药;普外科医生丁晖与麻醉科医生邹鹏通力合作完成数十台腹腔镜手术,并通过医院成功为两位HIV阳性孤儿的脐疝手术筹款;中医针灸科医生卿鹏曾接待一位64岁的阿伯,他中风后失语四年,初诊时只发出一些简单的词汇,连日常问候都无法顺利表达,经过了近两个月的持续治疗,他最终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甚至能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
(辛秀峰接诊患者)
由于受援医院缺少医生、资源有限,医疗队的医生们除日常医疗工作外,还需担负教学任务。如心内科医生陈冬冬负责门诊及病房工作之余,还需承担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工作,并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理论及实操培训;邹鹏也肩负着带教年轻麻醉医师的任务。
(陈冬冬、丁晖与卿鹏会诊)
(丁晖与邹鹏正在手术中)
在医疗队的救治下,许多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好转。但即使每次门诊尽力救治,却也有部分患者无法取得更好的进展,甚至连后续情况都无法得知。
影像科医生陈碧敏说,这一年里,她见过了太多因医疗条件限制而错失救治良机的病例、因基础医疗知识匮乏导致病情恶化的患者,但加纳人民的坚韧与乐观和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让她动容。她曾遇见一个女孩,在妈妈因为食管癌不治去世后对她说:“Dr.Chen,虽然妈妈已经被上帝带走了,但我依然感恩能遇见中国医生,你们在改变加纳,改变非洲。”
加纳卫生部传统医学司司长Dr.Anastasi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加纳办事处负责人Mr.Edmond Maukala说:“You are changing the life and Ghana today。你们不仅带来了医术,更带来了希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医者无疆,他们用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严谨科学的救治托举生命的坚韧,传递中国的世界大爱。
他们牢记医者使命,投身公益播撒爱与希望
一年中,除在支援医院常态化开展医疗工作外,他们寄心于义诊、慈善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他们守护这片土地,仁心仁术让花开加纳,杏林芬芳。
2024年4月,医疗队参与了加纳公民服务周活动,走进首都阿克拉的社区,为当地群众提供义诊咨询服务;2024年10月,医疗队前往距离首都阿克拉约200公里的城市库马西开展了为期3天的巡诊活动,为加纳当地员工提供诊疗服务共计184人次,为当地华人提供诊疗服务共计264人次。医疗队还开展了“微创在加纳,光明看世界”慈善项目,该项目已为101名白内障患者和42名腹腔镜手术患者带来了希望,不仅帮助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先进医疗技术引入中加友好医院,助力当地医疗团队的培训。
不仅如此,医疗队长期关注当地福利院儿童医疗健康问题。2024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医疗队前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母爱孤儿院,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礼物,并提供了全面的健康检查与诊疗服务,帮助16名疑似青光眼患儿、2名脐疝患儿顺利获得治疗;2024年7月,医疗队前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母爱基金孤儿院,为60余位儿童及工作人员开展健康体检活动;2024年12月,积极响应“中非携手暖童心”活动,为阿克拉母爱基金孤儿院的孩子们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及时对症治疗,并进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科普宣讲……
(“爱心行”母爱孤儿院捐赠仪式)
同时,医疗队积极帮助华人华侨同胞,他们用行动践行“医者仁心,守望相助”的大爱,体现人文关怀。2024年6-7月,医疗队分别与深能安所固电力有限公司驻加纳分部、中铁五局驻加纳分部等联合举办急救操作培训、健康讲座,为华人同胞进行急救知识科普;2024年11月,医疗队前往位于特马渔港的中鲁渔业驻地,为长期在海上作业的船员开展义诊服务;医疗队还为森大羽毛球杯、深能源足球杯、中航-晓程篮球赛等多个华人体育赛事提供医疗保障……为海外工作的华人华侨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为华人体育赛事提供医疗保障)
在紧张的医疗工作之余,医疗队参加了第22届非洲传统医学日暨第25届加纳传统医学年会活动,以及加纳卫生部与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联合举办的第2届中加传统医学论坛。会上,卿鹏围绕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专题演讲,并在现场展示了中医养生健身功法八段锦,向世界讲述中医文化。
张日佳表示,值此中加建交64周年之际,医疗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正如前中国驻加纳大使卢坤先生所说:“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将与加纳人民站在一起,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这一年,医疗队所作出的努力,都在践行着这一理念。
(Anastasia与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队员合影)
援非一年有余,他们心有触动
一年中,在生命的前线冲锋陷阵,他们触摸了这片土地的生命脉动,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无数思绪,混杂着艰辛与勇气、希望与光明、使命与责任,打在他们的心上,成为烙印。
妇产科医生潘颖看到了非洲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中领略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说:“所谓修身,修正己身,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
(潘颖与陈碧敏会诊)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使者”,翻译李晨飞充当起医疗队员与当地患者之间的“桥梁”,她准确的翻译帮助医生精准判断病情,保障各项医疗活动顺利开展。跨越国界的情谊与救助过程中温暖的瞬间带给她心灵上的触动,也让她对世界有了更深刻、更包容的认识。
厨师许小和“随军出征”,在有限的食材和艰苦的条件面前,他学会了创新与坚持,用简单的食材烹饪着家乡的味道,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为医疗队提供饮食保障,做他们坚实的后盾。
(翻译李晨飞)
(厨师许小和)
“医者无疆,心之所向”,当地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与医者仁心让邹鹏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给予患者的不仅仅是药物和手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一种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的力量,从而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陈碧敏时刻铭记“暨南人”的使命与责任,她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张日佳在工作汇报中表示,援非医疗工作是中非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能够代表祖国和人民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医疗队全体队员都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未来她仍将继续她的使命,带着感悟和责任,继续前行,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光明与希望。
现在,是凯旋时刻!
让我们欢迎,英雄归来!
责编:陈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