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火种耀南洋 | 蔡可: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中泰文化传达者

发布时间:2025/03/02 阅读量: 分享到
摘要:编者按:暨南大学将在2026年迎来建校12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世界暨南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故事,学校推出了“暨南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媒体采访计划,寻访世界各地的校董、校友代表,讲述百廿暨南耕播侨教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展现全球暨南人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即日起,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暨南火种耀南洋”系列报道,呈现东南亚校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担当中外交流文化使者、成为中华文化“火种”的生动事迹,敬请垂注。

“我喜欢中文,喜欢中国文化,也想让更多泰国人像我一样能知道、能懂、能了解、能喜欢中文或者中国。”这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毕业生蔡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告白,也是她多年坚守华文传播事业的初心。无论是华文教师,还是中文译者,来自泰国的她始终扎根在传播中华文化的沃土上,用满腔热情穿梭在中泰两国的语言文化间,坚守着文化传播者的责任与使命。

蔡可

从好奇到热爱,在中文世界里“生根发芽”

“好奇”是蔡可推开中文世界之门的第一步。高中时期,在泰国求学的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华文教师。原汁原味的中文教学和中泰文化碰撞的新鲜感,让蔡可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常常主动向老师请教中文知识,并在老师的推荐下,16岁时来到中国参加云南师范大学的夏令营。

这趟切身踏入中文故乡的旅程可以说是改变了她的命运。在夏令营中,蔡可除了学习纯正的中文知识外,还通过游玩景区、观赏表演、结交中国朋友等活动感受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让她真实触摸到中华文化的肌理,透过语言看见更丰厚的底蕴。自此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爱上了中文。

回到泰国后,蔡可坚定了学习中文的决心。尽管高中时期中文课程有限,她依然坚持自学。毕业后,她考入泰国艺术大学中文教育专业,全身心投入中文学习。

“如果能在中国学习,我一定要学到地道的中文,学到与别人不一样的知识。”带着学深、学精中文的初心,蔡可在老师的帮助下先后来到北京华文学院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中文。在课余时间,她常自己寻找汉语环境练习汉语,如在宿舍里观看中文电视剧、出门和中国人用中文交流等等。蔡可在与中文的一次次“拥抱”中,捡拾到越来越多汉语宝藏,她对汉语的热爱也在悄然地绽放。

蔡可

2013年,蔡可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这片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沃土上,她与师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暨南园,她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并在学生会担任干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合作举办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让她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她在自由的交流中进一步领略了中文的魅力。蔡可总是笑着说:“在暨南大学学习,我觉得是人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

蔡可与同学合影(右一)

从学生到教师,在讲台上展现中文魅力

“暨大老师们的教诲我铭记在心,他们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可谈起在暨南大学求学的时光,语气中充满感激。她与许多老师至今保持联系,他们的教导和鼓励始终伴随着她的成长。

令蔡可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常芳清。常老师不仅细心指导她的论文,还不断鼓励她前行。“你是很优秀的,以后无论到哪里,你都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人。”毕业典礼上,常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蔡可心中,成为她面对困难时的力量源泉。另一位老师宗世海则帮助蔡可提升了写作能力,传授她许多写作技巧。宗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让蔡可对自己的中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她在写作和翻译领域不断精进。暨南大学的老师们不仅带领蔡可探索了中文的广阔世界,也让她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蔡可与同学合影

毕业后,蔡可回到泰国,成为一名中文教师。“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教学生的那段时光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蔡可欣慰地说道,“因为我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看着他们慢慢成长、变得更好。”

从学生到教师,蔡可的身份变了,但她对中文和中国的热爱始终如一。“我想用中文传达我内心深爱的中国,让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有更好的印象。”在课堂上,蔡可常常通过中文电视剧或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吗?为什么中国人会说这句话?这句话代表了什么?”她希望通过这些互动,激发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好奇心,进而揭开中华文化的面纱,展现中文世界的魅力。

蔡可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中文的趣味性,蔡可还设计了难易适中的中文小游戏。“我想让学生明白,中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它其实离他们很近。”在她的用心教学下,许多原本对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讲,甚至主动从教室后排移到前排,只为更靠近讲台,学习更多有趣的中文知识。

蔡可用她的热情与智慧,在讲台上展现了中文的魅力,也让更多泰国学生爱上了中文和中国文化。

从师者到译者,在汉字中传递中华文化

在从事了一年半的中文教学工作后,蔡可决定迎接新的挑战——成为一名中文古代小说翻译者。这一转变不仅源于她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也出于她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开启翻译生涯后,蔡可每天都会沉浸在汉语文章中,学习新知识,翻译新词汇。在翻译古代小说时,她常常被其中描绘的精致服饰、繁复礼仪和盛大场景深深吸引。然而,古汉语的复杂表达也成为了翻译中的难点。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蔡可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力求找到最贴切的翻译方式。她始终秉持着“多问、多学、多写”的态度,尤其在处理传统文化内容时,她格外谨慎,认真揣摩每一个细节,力求用细腻的文字还原原文的情感和内涵。

蔡可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译者不仅要传达内容,还要传递情感。”蔡可举例说,“比如,原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主人公的愤怒,那么这种愤怒有多强烈?在翻译中应该用什么词来表达?如何让读者感受到同样的情绪?这些都是译者面临的挑战,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蔡可对自己的翻译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译者首先要对得起自己,尽最大努力去翻译;其次要对得起原文,忠实于内容与情感;最后要对得起读者,让他们感受到译者的诚意。”对于蔡可来说,译者是能自由思考的“影子”。她“跟着作者走”,在字里行间与作者“同频共振”,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再用语言搭建起作者与读者的文化沟通桥梁,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过精心打磨,蔡可已成功翻译了《假贵族》《回到夫君少年时》《谢氏女子》等多部小说,并在泰国推广。对于自己的翻译事业,蔡可感到“有一点小小的自豪”。

热爱如初,坚持成诗。蔡可从学习中文、体悟中文到传达中文,始终不断地用行动述说对中文饱满的热情,架起了一座连接中泰文化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了中文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她笔下译出的一个个文字也将汇成一篇篇对中文告白的浪漫之诗。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