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25年来,这座南海之滨的莲花小城焕发出别样生机,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下书写发展新篇章。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源源不断为澳门培养一批批杰出人才与文化传播使者,被誉为“澳门人才库”。学校还通过组大项目、搭大平台,持续推动粤澳两地科技合作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贡献暨南智慧。
暨大是名副其实的“澳门人才库”
总人口60余万的澳门,有3万余名暨大校友,平均每6个家庭就有1名暨南人,他们分布在传媒、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为推动澳门地区的繁荣稳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在澳门公立医疗系统中,暨大校友占近70%。现任仁伯爵综合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的何舜发便在1983年考取了暨大临床医学专业。如今,他已在医学领域耕耘四十年,在亚洲率先开展了经骶神经电刺激神经调节治疗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手术,是“腹腔镜下膀胱(或新膀胱)、尿道滑结连续缝合吻合式”及“膀胱内腹腔镜切取膀胱黏膜供尿道成形术”的发明人,凭借多项成就在今年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暨南大学教会我医学的基础理论,也培养了我敢想、敢尝试、敢去做的性格。”
何舜发和同学们相聚暨大
在金融界,澳门最大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有近300名暨大校友。中国银行澳门副行长陈晓平是1987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来到澳门,他见证了单位获得澳元的发钞权。2004年在陈晓平等人的建议下,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成为继香港后第二个在境外的人民币结算行,进一步便利了人民币在美使用和跨境交易,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另外,在澳门传媒、教育、法律、旅游行业中,暨南大学的澳门校友也有相当的比例。其中,2021年的第七届立法会换届选举,在全部的33名议员中,我校有7名校友当选为议员。暨大为澳门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澳门历任特首何厚铧、崔世安、贺一诚曾高度称赞暨大为澳门作出的贡献。
多年来,暨南大学突出多学科发展的综合型大学优势,坚持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以培养坚定爱国者为目标,深化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模式改革。
学校创新形成了“两融三浸”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融合聚力,港澳台侨学生与内地学生同向相融;同时形成课堂、活动、平台有机联动,知识、文化、氛围协同共浸的教育机制,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润心润智、让国情教育入脑入心。
2021级公共管理专业的吴松正同学参与了学校举办的文化学习与教育研习活动,其中举办的演讲比赛、学术竞赛大大提升了他的表达能力。文化研习的旅途让他亲身感受到祖国发展变化,并立志毕业后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
组大项目、搭大平台助力粤澳科技合作
澳门回归祖国25年以来,暨南大学充分发挥侨校特色,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为目标,积极联合澳门高校、机构及企业,致力于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海、澳门这类城市,对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有着迫切需求,且当前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暨南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杨光华教授团队聚焦这一现实问题,与澳门大学的科研团队深度合作,联合研究“可控式与参与式感知网络的联合设计及其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并于2018年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澳门体量最大的生活类APP澳觅,为澳门本地居民和访澳游客提供智慧化生活与旅游服务。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基础上,2021年,杨光华团队又联合澳门头部互联网企业,承担了广东省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时空协同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产业化推广后,已经为超百万人次提供了智慧旅游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杨光华说,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距离澳门仅10分钟车程,拥有毗邻澳门这一天然的区位优势,极大便利了两地人员交流与科研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学校为他和团队的科研工作和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支持。
杨光华教授(右三)获“2023年度珠海市科技创新之星”
近年来,学校与澳门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了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前沿理论、科学方法、技术实验等方面的粤澳科技合作项目16项,获批经费超1068万元。
2019年12月19日,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成为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由暨南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汇聚了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及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优秀团队共同开展协同创新,针对污染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实验室主任邵敏教授介绍,彼时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实力较强,但是区域内缺乏整合,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聚合各方科研力量。因此暨大牵头组建了联合实验室平台,可以很好的促进粤港澳三地环境领域的合作与融合发展。
邵敏(左三)当选2024年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
目前,该实验室领衔完成了《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港澳特别行政区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港澳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制定,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此外,面向VOCs来源及大气化学作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气化学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力支撑大气硬任务攻关攻坚,成为广东蓝天保卫战科技支撑的骨干力量。
11月26日,“2024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广州”在暨南大学举办,来自各地的院士、专家、学者等深入研讨和交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自2018年以来,暨南大学连续举办了五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已成为推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邵敏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粤港澳三地在环境质量研究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校与澳门地区高校共建有9个科技创新平台,包括7个省级平台和2个校级平台,主要合作单位包括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领域涉及环境科学、药学、信息科学、医学等领域。
3万余名校友搭建起粤澳文化交流桥梁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嘱托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澳门建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暨南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致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助力澳门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学校出台《暨南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1—2025)》。举办中华文化之旅、岭南文化考察、中华文化节、寻根之旅等研学实践活动,为港澳台侨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中华文化研习平台。
“在暨大,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后来去学了昆曲。”2001级广告学专业澳门校友李卉茵说,暨南大学的蓬勃朝气和多元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深深影响着她。本科毕业后,李卉茵一边读博,一边做了昆曲推广人。她通过创办好时节新中式美学品牌,推广澳门和大湾区中华文化跨界发展,令更多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以实际行动搭建起澳门与内地的昆曲文化交流桥梁。
李卉茵在中山参加庆贺澳门回归25周年活动演出照
199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澳门校友吕志鹏现任文化局澳门档案馆顾问高级技术员,自毕业回到澳门他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出版近20历史书籍、举办50多场研讨会及讲座、发表74篇文化研究论文、开设文化科普展览等多个文化传播项目。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立足澳门,面向世界;另一方面要让澳门的民众、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渊源,让他们能真正地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他说,暨南大学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对文学与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并搭建了广阔的文化学习平台,让他坚定了从事教育与传播文学相关工作的决心,立志在澳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吕志鹏参加作品发布会
25年来,一批一批澳门学子来到暨南园求学,从文化学习者成长为文化传播者,用热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播撒在澳门这片沃土上。未来,暨南大学将持续聚焦文化认同,培育更多传播中华文化的“火种”和粤澳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助力澳门文化传承创新中承担起新时代“华侨最高学府”的文化使命。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