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周刊】优容雅量 大气学养: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者

发布时间:2024/11/28 阅读量: 分享到

饶芃子教授简介

饶芃子,女,汉族,1935年元宵节生于广东潮州。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57年留校任助教,1958年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从事文艺理论教研工作。1970至1977年暨南大学停办期间,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任教。1978年重返暨南大学,1984年担任中文系系主任,1987年9月至1995年12月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学校学位委员会主席,主管学校人文社科及研究生工作。1989年,创办暨南大学出版社并出任首任社长;1993年,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兼任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文综》主编。2007年至今担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青年时代的饶芃子

饶芃子的学术与成就

【学术·教育·创作】

饶芃子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300多篇,主持完成13个国家和省部级规划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学研究”的首席专家。著作包括《中西比较文艺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16部专著(含合著),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等10本著作与6套学术丛书(46本),出版个人论文集的英译本《中西文学戏剧比较论文集》《华文流散文学论集》。

在教育领域,饶芃子培养了29届本科生、13届硕士生和18届博士生,累计指导了数十位硕士、57位博士及2位博士后。许多学生在读期间获得各类奖励和“优秀研究生”称号,毕业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她指导的博士论文已有30本正式出版,受到学界好评。

饶芃子自20世纪60年代初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连续多届当选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在教学之余创作了一批散文随笔,深邃且富诗意,已作为学者散文的代表,收录于《岭南现当代散文史》。

2002年5月,饶芃子教授(右二)当选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在挂牌仪式上与国务院侨办刘泽彭副主任(右一)等合影。

【贡献和荣誉】

饶芃子从教66年来,在文艺学、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领域进行了大量教研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饶芃子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学术进程,将比较文学的世界视野和方法引入文艺学学科。1986年,她发起成立“广东省比较文学研究会”并当选副会长,此后的十年间,她组织了五次学术年会及三次“粤港闽比较文学研讨会”,推动了比较文学在广东的发展。

1993年,饶芃子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在中西比较诗学和交叉学科中拓展当代文艺学的内涵。她结合文艺理论,撰写了一批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文字清新婉约、真诚自然,因此她被誉为“诗性批评家”。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饶芃子在20世纪90年代,就为确立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地位展开大量原创研究,将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引入该领域,倡导打通跨语种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并在文艺学博士点开设“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诗学”方向,为当时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打开新思路,也为比较文艺学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阐释空间。她的学术主张得到国内外比较文学界的认可,“海外华人文学”被列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20年来的学术创获之一”。

饶芃子参与创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并在担任会长的八年中,积极团结国内外同行,组织和主持了众多国际性及全国性的学术活动,推动学科建设。她领衔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1992年,饶芃子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并被评为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她还获得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贡献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术贡献奖。

饶芃子的科研和教学成果12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主编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获“广东省规划教材一等奖”、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其论文《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先后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文学的澳门与澳门的文学》《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先后获“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著作类二等奖。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饶芃子还被国际认可,1990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世界学者名录》,1991年列入美国和香港多部名人录。

2003年,饶芃子教授(前排左五)在暨南大学主持“第二届海内外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

【学术精神】

饶芃子认为文学是一项崇高且圣洁的事业,具有生命的依托感。她满怀激情地投入文学教育,以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时俱进地拓展学术领域,注重方法论的建设与创新。她的教研立足当代,融通古今和中外,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跨界“对话”,她在学科交叉地带培育新思路、提出新命题、构建新方法,推动学科的创新与突破。

饶芃子治学严谨,且具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开拓进取的锐气,办事雷厉风行。她以岭南文化名家的优容雅量和大气学养,倡导开放包容的态度、多元灵活的方法和团结务实的精神,在南粤文艺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学术群体。

饶芃子视学生为学术与精神生命的延续,重视专业基础、学科史和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严格要求学术规范,注重因材施教和人格培养,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开拓了新局面。

人生经历

【早年好学】

1935年元宵节,饶芃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书香世家,与国学大师饶宗颐有叔侄亲缘。她的祖父戴仙俦是潮汕地区知名的文人书法家,舅父戴平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委和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饶芃子随外祖父母逃难,住在溪口村的祖屋“敦本堂”近8年。她从小就在外祖父的教导下阅读唐诗宋词。抗战胜利后,饶芃子随家人回到潮州,在“双柑书屋”居住。11岁时,她开始阅读《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诗意与悲情深深地扎根在她的心中,使她萌发了文学的梦想。

1947年,饶芃子考入潮安一中(今金山中学),她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被世界文学名著中蕴含的博大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她升上高中后,负责编辑团刊《一中青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得中学生优秀作文奖并发表在小报上,因此坚定了要走文学之路的决心。

【青春岁月】

1953年,饶芃子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她的研究兴趣。在词学专家詹安泰先生的指导下,她撰写的毕业论文《试论柳永的词》获得优异成绩。1957年,她留在中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任助教,师从宋元文学史专家王起(王季思)先生。1958年,饶芃子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担任中文系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先生的助手,教授文艺理论课程,逐渐在广东文学界崭露头角。

1970年至1977年间,暨南大学停办,饶芃子调到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任教。

2003年,饶芃子教授(中)作为“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盘房奖”的评委会主任,与海外获奖作家王性初(左)、尤今(右)在云南合影。

【壮年拓展】

1978年,饶芃子重返暨南大学任教。1981年,她协助萧殷先生成功申报文艺学硕士点,使暨大中文系成为国内首批获硕士点的单位,创点方向是“创作理论与批评方法”。1982年,她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在黄轶球教授的指导下引进比较文学,并在文艺学硕士点增设“文艺理论与比较文学”方向。1984年,饶芃子当选中文系系主任,提出“三管齐下”方针:进行学科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逐步使中文系形成具有特色和实力的学科体系,获得广东省高教厅的肯定。

1987年,饶芃子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主张发扬暨南大学作为华侨学府的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

1993年,饶芃子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她的推动下,暨大中文系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学界兴起。暨南大学率先在中文系设立台港文学研究室,1982年举办全国首届台港文学研讨会,饶芃子开始关注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积极参与组织相关的学术活动。1988年,她应邀担任“泰华短篇小说创作金牌奖”评委。

1993年,饶芃子主持“华文文学研究机构联席会议”,会议达成共识:应推动“海外华文文学”建设成为独立学科。随后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饶芃子当选常务副会长。

2002至2010年,饶芃子当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领衔主编出版《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2011年,暨南大学以饶芃子为首席专家的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这是以百年的历史长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多维度综合研究的开创性课题,历时十年完成。

同仁谈饶芃子

(按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程国赋(原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饶芃子与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自2009年出版以来,2014年再版,至今已印刷5次,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文科研究生中普遍使用。该教程学术质量高,参编者都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充分保证了教材的学术价值。教程通过“以论带史”的方法,将理论建构、方法论和区域华文文学分析紧密结合,既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又能引导问题探究,是一本十分适合文科研究生的教材。

胡军(原暨南大学校长):

饶芃子教授以其前瞻性的学术意识和创新胆魄,50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暨南大学中文学科的蓬勃发展;在担任副校长期间,她分管学校文科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力主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发挥暨南大学外向型办学的优势,多为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社会培养人才,成效显著,也为暨南大学成功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大学行列,打下良好基础。

贾益民(原华侨大学校长):

饶先生的课程在理论思辨中富有激情,有很强的吸引力。听她的课,你不仅得到丰富的文艺理论知识和文学审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她给你很多做学问的启迪,给你奋发昂扬的人生力量。饶先生是一名真正的良师,她具有良师们共有的特质:富于创造力的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魅力。饶先生热爱自己的工作,用生命诠释文学,把教书变成了一门艺术;她并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望,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和创造。

魏中林(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冬去春来,一倾滋兰树蕙之心力;风流云走,不易春蚕蜡烛之初衷。俊彦踵门,琪树珠垂;风标德业,懿范咸推。复以学术是求,覃思精研,华章络绎揭载于学苑,遐迩声闻。学植博厚并饶所建树,尤于中西比较诗学、海外华文文学两端,辟榛莽而树坛坫,徕四海而荫后学,学科建设,功莫大焉!

乐黛云(原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饶芃子教授领衔的研究群体,将海外华文文学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思路。

2005年,饶芃子教授接受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颁发“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证书。

曾敏之(原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通过辛勤的实践与精心领导,编撰了《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和《海外华文学读本》四卷,这是超越史例的著作。教程为高等院校从事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华文文学的历史脉络与特性作了深入探索;读本则展示了世界各国华文作家作品的风格,反映了跨国社会的生活风貌。此套丛书既有筚路蓝缕的精神,也不失高瞻远瞩的观点,实为从为教育内涵到凝聚民族力量所做的可贵贡献。正如王安石诗句所言:“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张炯(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海外华文文学迄今已有蓬勃发展,我国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并在70多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由饶芃子、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及其配套四卷《读本》已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史论性的《教程》概括了我国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就,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渊源、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各大华文文学版块的历史概貌和特色均作了有深度的论述。《读本》分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四卷,所选作品具代表性,附有作家简介,便于读者了解。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一定能够有助于高校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系统讲授,也有助于促进广大读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

曾繁仁(著名美学家,原山东大学校长):

庆祝饶芃子教授从教50周年的贺词(节选,2007年12月12日)

今天我们在此庆祝饶芃子教授从教50周年,我代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饶老师表示我们最衷心的祝贺与崇高的敬意。饶芃子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50年来在文艺理论、比较文艺学与华文文学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她是我国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并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享誉海内外。正是由于饶老师及其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暨南大学成为我国华文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的重镇。

饶老师以严谨精神和敬业态度投身于学术研究事业,为我们树立了治学的榜样。她还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多年,以其“名校应有名师,名校应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为暨大的人文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饶老师以她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的学术眼光,使暨大的文艺学科独具特色并成为全国重点学科。50年来,她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注重“问题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严格要求,使暨南大学成为我国高水平文艺学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饶老师关心爱护学生,支持学术同仁,始终如一,她在学术界不仅因才华卓著,更因品格高尚而广受敬重。

饶老师还长期无私支持其他高校的学科发展,从2001年起担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和帮助。50年的岁月,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一段非常厚重而重要的历史,饶老师以其奉献与品格铸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今天,我们要感谢饶老师所作出的奉献与成绩,也衷心祝愿饶老师青春永在,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