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暨南大学(以下简称“暨大”)考察,肯定了学校办学成果,并提出了殷切嘱托。
即将迎来“双甲子”的暨大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不断探索求变,奋力擦亮金字招牌,在众多“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跑出了加速度——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药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步显著;在QS、泰晤士、软科等主流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均稳中有升;三地五校区“一体两翼”格局的美丽校园正加速成形;在海内外声誉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更加彰显,对港澳台侨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续增强,近5年港澳台侨学生报考数量增长70%,其中香港学生报考数量增加两倍多,在校港澳台侨学生人数和培养质量始终走在内地高校前列……
暨南大学校门
对话
暨大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暨大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
羊城晚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近年来,暨大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有何生动实践、最新成果?
林如鹏:暨大深刻领会党中央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殷切重托,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把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到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实践中,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暨南力量。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对标世界一流,深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持续优化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三类学生“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学校办学使命,优化调整学校学科、专业、课程布局设置,深度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在暨南大学南门,来自五洲四海的学子挥手致意
二是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关键需求,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提升原始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牵引,强化“有组织”科研,通过系统性加强和重构,克服科研攻关资源配置中的分散、低效、重复弊端。发挥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继续推动学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暨南大学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院长马丁·班威尔院士指导学生做科研
三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学校探索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以高等学校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暨南千人引智计划和精英师资计划,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拔尖人才创新班为牵引,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羊城晚报:暨大将如何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优化办学?
林如鹏:全国教育大会是党的二十大以来面向全国教育战线召开的一次盛会。暨大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并制定系列改革措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我们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布局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三地五校区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对于优势学科来说,我们以冲“双一流”为目标,以提升国家贡献度和强化侨校特色发展为路径,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对于基础学科来说,我们加大投入,增强其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对于应用学科来说,我们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外,我们要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加强与新质生产力相关学科的建设,重点发力“人工智能+”,促进传统学科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实现弯道超车。
暨南大学“AGI智媒体应用研发中心”揭牌
另一方面,我们正加快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不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水平低、调剂率和转出率高的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以数字化促进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等转型和重塑,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教育新形态,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科教融汇育人特色。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科技小院等建设,持续优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模式。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大时提出的殷殷嘱托为根本遵循,大力贯彻“侨校+名校”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侨校优势与担当,培养高质量人才。
对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大校长邢锋教授:坚持“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育人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大校长邢锋教授
羊城晚报:暨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特点?对于培养中华文化“火种”有何优势?
邢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尤其是一流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办好高等教育、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工作。
学校坚持“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的育人模式,完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体系,发展壮大港澳台侨爱国新生力量。一方面,创新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我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使这三类学生成为“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在规模适度增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港澳台侨生结构,完善港澳台侨学生文化与实践育人模式,深入实施港澳台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形成科学化、立体化、闭环式的港澳台侨学生教育管理新体系,大力提升培养质量。
暨南大学师生弹古琴吟唱《诗经·桃夭》
暨大版“诗词大会”上,学生在认真答题
羊城晚报:学校曾提出,2050年整体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计划如何实现该目标?
邢锋: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的殷切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归纳起来,是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学校办学全面提档升级。
药学是我们的一流学科,但绝不是一花独放,它是强力引领,要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跃升。我们将坚持“巩固文科、夯实商科、强化理科、突破工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培育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理念,构建以一流高峰学科为引领、若干高原学科为支撑、一批特色与基础学科为后备的“高峰林立、高原凸显、特色鲜明、基础牢固”学科发展体系,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峰”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以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
暨南大学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才引领发展,不断壮大人才体量、提升人才质量,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高地,才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我们将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强化“靶向引才、精准用才、科学育才”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集聚符合“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的一流人才。深入推进“暨南引智计划”,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分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入落实“暨南英才计划”,以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成效、贡献度等为着力点,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和全覆盖的师资培养体系。启动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后续支持计划,培养具有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学科引领力的优秀团队。
前行案例
打造5个拔尖人才创新班
9月14日,暨大668名新生参加了“拔尖人才创新班”二次选拔考试,这是该校开展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暨大以综合实力较强的基础学科专业为核心,牵引、整合相关专业,打造“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创新班、“药学+”拔尖人才创新班、“化学+”拔尖人才创新班、“汉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创新班(振铎班)、“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等5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创新班。
创新班由高层次人才担任本科生导师,牵头建设教学团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引领学生开展高质量学习、科研和实践,为学生开展需求导向的自由探索创造条件;构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研究性、国际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渗透人工智能技术,重塑课堂形态、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范式;集中优质教学、师资、科研、实验等资源,开辟拔尖人才成长特别通道,形成“能进能出”的竞争性动态培养机制。
此外,暨大还开设法学涉外法治人才特色班,特邀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律师、港澳及海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发课程资源,目标是培养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近年来,暨大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本科专业建设,近三年新增获批“密码科学与技术”“国际新闻与传播”“金融科技”“马克思主义理论”“食品营养与健康”等5个本科专业。
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暨大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于2021年与华为开展“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双方聚焦计算机、人工智能、光电信息等信息技术领域,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合作成效,为学校新工科建设带来新的助推力。
暨大学子获得2020-2021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0-21)总决赛总冠军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和华为基于鲲鹏、昇腾和华为云体系等最新产业技术和数字教学资源,已联合开发22门专业课程和1门昇腾创新实践课程,参与学生达1000多人次。依托基地合作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实训平台等资源,学校不断完善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并获得“华为云AI俱乐部优秀示范单位”荣誉奖项(全国仅5所高校)。
广泛凝聚海内外校董校友力量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华侨学府,暨大积极发挥校友遍布全球的独特优势。149个校友组织遍布五大洲,串联起暨大与世界各地的纽带,让暨南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
暨南大学国际学生在万国墙前合影
在香港,有近8万名校友活跃在政治、商业、新闻、医疗等领域,新闻界有400多人,警界2000多人,执照医生中有约160人,占香港执照医生一成以上。在2023年香港议员选举中,有29位校友当选。
在澳门,有近3万名暨南校友,平均6个家庭就有1名暨南人,他们成为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3000余名公务员,八成传媒人、七成公立医院医生和四成金融行业人员毕业于暨大。在2021年澳门立法会选举中,有7名校友当选议员。
杰出校友
担当传播中华文化的世界“火炬手”
暨大作为“一国两制”的坚定拥护者、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参与者,校友们为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独特贡献。香港第七届立法会议员、2002级校友李世荣说:“暨南四年求学路让我与内地文化碰撞出璀璨火花,怀揣着对公共服务的热忱我走进社区、走进基层。”他深入参与香港治理工作,“我最想见到的,是香港紧随祖国发展步伐,落实更多实际政策。”
吴小丽是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被称为澳门街坊校友“大家姐”。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她愈发认为暨大求学经历是一笔巨大财富。她说:“因为了解,所以理解,在议政平台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每次全国两会她都细心聆听、学习,她提出的不少建议都得到了落实。
暨大校友无论身处海外还是港澳台,都以各自方式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贡献。暨大欧洲(荷比卢)校友会副会长章少辉,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华人律师之一,他发起成立欧洲华人律师协会,推动中国区和欧洲的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他在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讲授书法课,在卢森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书法讲座,用专业知识和热情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的人。
意大利校友会会长蒋忠华也是一位华文教育的“火炬手”。她在罗马注册成立了“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将教师培训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她与暨大签署了联合在意大利办研究生班的合作协议,为海外华侨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机会。至今,她已培养四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暨大校友蒋忠华创办的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举行2024届小学毕业典礼
澳大利亚的李秀梅校友在墨尔本与众多校友一同创办了JNU暨华语言文化学校,并担任校长,多次受到中、澳有关部门表彰奖励。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师,她教学灵活,常以中国传统故事切入,通过讲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传授中华文化。
百年侨校暨大还有一群新青年,他们流淌着中国血液,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巴拿马华裔尼科尔·王作曾作为巴拿马总统特使,是巴中建交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人之一。2006-2008年,她来到暨大华文学院学习中文。“在暨大学习的两年对我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说,“我会继续为中巴关系做推动工作,把我们开创的两国关系呵护好、照顾好。”
覃开丽校友作为拉美校友联合会秘书长,在联合会成立之初沟通拉美各国校友,搭建了拉美地区暨南人与祖国、母校联结的纽带。现供职于秘鲁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从事小学部汉语教学工作。该校是秘鲁乃至南美洲最具影响的华文学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培养学生对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经常用视频给当地的孩子讲述真正的中国”。
暨南大学举办中华汉服风采展及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数读
●综合实力:在2024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上,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0位。
●人才培养: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4个。
●学科建设: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1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数量位居广东高校第二位,有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含兼职)10人,外籍境外院士10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4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科研实力:现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3个、省级文科研究平台1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5个;理工医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含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平台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4个。
(2024年09月27日)
文丨陈亮 陈龙 苏运生 李伟苗 陈联 图丨学校提供
原文链接:
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4-09/27/content_836_669022.htm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138/52953106.html?isShare=true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