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时光荏苒,暨南大学114周年校庆翩然而至。期间,我校将举办校友见面交流会、毕业班返校日等丰富活动,来自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共同追忆暨南岁月,畅谈母校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共叙“知校·爱校·荣校”的故事。
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全球记忆中的暨南】专题报道,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暨南校友重拾暨南记忆,分享暨南精神,重温暨南往事,希望暨南人从中汲取暨南精神力量,关心、热爱和支持学校发展,共祝暨南大学114岁生日快乐。
总策划:麦尚文 梁燕
统筹:苏运生刘毓洁
执行:李伟苗杜明灿苏倩怡
小时候,父母在黄埔工作,我因此常常乘坐公交往来于广州市中心与黄埔港之间。在这段“长途”汽车之旅中,我总能听到乘务员这样的喊话,“师大暨大到了,有下车的乘客请准备下车。”那时,我总趴在车窗前,紧盯着那不算宏伟却神圣不已的校门,看着校门下进进出出的人群,觉得那些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自带一种高贵气质。妈妈偶尔会逗我一两句,“看什么呀,好好读书,长大后就可以来这里上学了。”这是我和暨南大学的第一段情。
也许妈妈的戏言埋下了因,中学毕业后的四年里,我频繁出入师大暨大站,开启了与暨大的第二段情。收到暨南大学外语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的心情很兴奋,离家近、校园美、球场大,这三点满足了我当时的求学需求。进入暨大后,我发现大学之美,远不止图书馆前的晨光和明湖的夜色,也不仅仅是古朴的教学大楼和开阔的运动锻炼空间,还在于暨大那些博学多识和温文尔雅的老师们。
四年里,我有幸上过多位才识过人的知名教授的课。陈垣光教授的翻译课,几乎没有学生舍得缺席,陈老师声情并茂讲述中文与英文之美,引导我们探索和追求翻译中的“信雅达”境界。毕业多年后,老同学叙旧仍会念念不忘陈老师的谆谆教诲。陈玉麟教授的实用英语课最是妙趣横生。从化妆品说明书上的英文纠错,到酒家菜单的英文翻译,陈老师立足日常生活,向我们展现学好外语的必要性。区炜光教授高大帅气,据说他是女生心目中的男神,是男生眼里的好大哥。课上他既风趣幽默又严格规范,课后他愿意与学生交流,这都让大家对他平添了一份亲切感,大家也都爱叫他“区叔叔”。系里还有每天梳着油亮发型、穿着西裤衬衫的文艺范十足的林少华教授。彼时的他,还不像今天这样名满天下,但《血疑》的翻译者身份,已让我们这些英语专业的学生禁不住向他投射敬佩的注目礼。
学习方面的美好回忆不一而足,生活方面的美妙记忆更是不胜枚举。四年的大学生活,少不了古伟芳老师和饶红老师的关怀和照顾,她们爱学生如爱自己孩子的。多元化生源带来的文化差异、学习的压力、独立生活的适应问题等,对于这些刚入学的男生女生来说,无一不是新的挑战。为此,两位老师走访宿舍,关怀同学,真诚做我们的知心姐姐。古老师和饶老师为我们营造的温暖的家庭氛围,让我们对校园生活十分眷恋。
怀揣着这份眷恋之情,我投身社会,开启了人生中从成长到成熟的全新阶段。毕业头几年,我忙碌于自己的人生大事,打拼事业、结婚生娃。当心逐渐安定下后,我愈发思念暨南园里的一草一木,明湖餐厅的美味也会时常激发味蕾的回忆。再回校园,我看到的是美丽的拱形校门,更规整的绿化,更现代化的学生宿舍。不过,步入中年的我,对母校的感情不仅停留于此,我更愿意进一步探究这所百年名校的发展史。
回溯母校发展史,我为晚清教育家的大爱而感动,为历尽沧桑却不改办学之志的仁人志士的使命感而赞叹,为母校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和创造了累累科研成果而骄傲。2020年,疫情稳定后,我还专程到南京走访薛家巷旧址,到政府专门辟地树立的暨南学堂纪念碑前凭吊致敬。听说上海真如校区仅存的旧教学楼得以保存下来时,我深感欣慰。在与暨大的第三段情缘中,我渐渐明白,作为毕业校友,延续自己对暨大的爱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入体会和传承暨南精神。
谨以此文祝母校暨南大学114岁生日快乐。
(作者系暨大外国语学院1990级英美文学专业校友暨大外国语学院香港校友会会长)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