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就在大湾区
我是一个希望将梦想深深扎根于家乡的人,很荣幸我的家乡——东莞能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建设中,这为我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创新的基调。暨大肩负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和“制高点”的历史重任,正在努力地为大湾区建设培养及输出人才,很荣幸我的大学生活能在暨南大学——这一座被习总书记寄予重望的百年侨校中度过。
我是一名大二的新闻学学生,一个原本应该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作为自己专业追求的学生。但凑巧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名词从我高中毕业以来就闯入了我的人生计划,现在我并不认为“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我唯一的追求。在大湾区建设的原则和目标上,我发现了很多我以后可以利用的机遇点。
关于“发展特色城镇,传承传统文化”,这一目标是我感触最深的。近些年来,东莞在大力地发展特色村镇,如麻涌镇以水乡文化为特色进行发展,在传承了当地水乡文化的基础上,引进了外资、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人才和高校资源,提高了当地文化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政府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具有麻涌特色的产业,鼓励大学生针对麻涌特色进行创新创业。麻涌的发展,为东莞特色城镇做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东莞其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32个镇街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城镇特色。就以虎门为例,由于电商产业的发展,虎门传统产业——服装业开始走向衰弱。但一个产业的衰弱,并不意味着一个地区的结束与没落。我认为虎门还可以牢牢抓住自己的文化历史,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比如林旁粽文化,这是虎门独有的一种文化,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多虎门人并不了解。林旁粽可以经由宣传成为虎门的一张名片。此外,虎门特色的禁烟文化、胥家文化等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发展特色城镇这一目标上,最需要的就是一双发现特色的眼睛,然后才是经济上的创造力。
大湾区建设在完善我们所在城市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文化交流。大湾区除了给我们的想法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大湾区建设将会带来人才的交流,港澳人才在政策的鼓励下会更加积极地进入内地发展,对内地的学生而言,就业、创业竞争更加激烈了。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这一场竞争。
但我认为除了竞争,内地学生和港澳学生也可以形成另一种关系——合作。港澳人才在进入内地发展要面对的第一个瓶颈就是语言。我觉得暨大的学生刚好就可以将这一瓶颈转变为我们独特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暨大的内招生和暨大的港澳学生可以联手进行相关的服务性创业:帮助港澳人才克服语言障碍及文化、政策上的差异,走好进入内地发展的第一步;帮助内地学生克服相关技能上的难题,支持他们走向港澳开辟新的天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会打破我们原有的发展局势,新的政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快适应发展的形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好好学习,夯实基础,成为新时代下大湾区建设的人才。
(网络责编/周天竞)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