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深读暨南>人物

百岁教授黄星:严于律己,倾心培养暨南外语人才

字体: 2022年05月09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文/新闻社 杨仪宸 李丹阳 图/新闻社 刘璟睿 发布:新闻中心

在暨南园里,你经常会看到一位知性优雅的银发长者,坐着轮椅徜徉在明湖和图书馆的林荫小道上,她就是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离休教授黄星。2022年4月28日,黄星在暨南园迎来了自己的百岁诞辰。

“做我所爱,爱我所做”是她的座右铭。观其一生,她在擅长的领域不断探索、钻研,成为了无私奉献的外语专家,并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桃李;她坚定地前往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是坚守初心抗美援朝老兵之一。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用行动让自己闪闪发光。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黄星办百岁生日会)

“Daily Giving Services”无私奉献的外语专家

从5岁至17岁,黄星在香港拔萃女书院度过了12年的读书时光,这段经历为她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1940年从拔萃毕业后,她的人生面临着多种选择。“那个年代女孩子要上大学,全得靠自己努力。”黄星的勤奋刻苦使她考取了香港大学的私人学位奖学金,得以进入文学系学习英国文学。

毕业后,黄星投身教育事业,同时受邀到《中国文摘》做翻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她在《中国文摘》的工作不仅没有索取半分报酬,还把自己工资的一半捐给了进步报纸。在黄星的教学生涯中,最为特殊的班级莫过于“大使班”,即给那些准备出国赴任,急需提高英语水平的将军大使们开设的口语班。她为此编写了有针对性的教材,并和熊德兰教授一起发明了独特的易记字母发音法和速成教学法,以使学员们尽快掌握基本会话技巧。抗美援朝首席谈判代表丁国鈺,原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志方,原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等优秀人才都曾是她的学生。她和熊德兰还一起编写和出版了汉英对照的《中国学生在国外》一书,给予老干部和年轻人的英语学习极大的帮助。

1986年黄星离休后应美国科学院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哈佛等11 所大学讲授英国文学和英诗。在美期间,她会抽空教中国老人学英文,给到美国的中国访问学者当翻译,到中文学校教小学生读英诗……她还曾组织义工收集了一批英文图书寄给培正中学。而黄星所做的这一切从不求回报,她的无私奉献感动了许多人。

2001年黄星回到广州定居后,开始撰写她的自传,并陆陆续续出版了《China Bound》等4本书,举办了签售会,反响热烈。问起缘由,黄星表示她想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传承给后代。每天除了写作,她还抽空到国际学校为孩子们讲授英诗,讲英文故事。“Daily Giving Services是我的格言。”黄星希望充分利用自己在外语方面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回馈国家。

(黄星的新书签售会)

暨大复办后参与重组外语系 三尺讲堂精心哺育桃李 

暨大在广州复办第一年,黄星受邀来到暨南大学,与曾昭科、戴伟华等人一起担当重组外语系的重任。她主要给学生讲授英诗和英国文学。与大多数老师不同的是,黄星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在上一节课前,她会提前几天开始准备教案,背熟要讲的诗,思考怎样表达诗中的情感,逐句斟酌如何讲述才能让学生体会更深刻。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黄星都会不断设想并落实。

“黄星把英国所有著名的诗歌都能够讲得非常透彻,让人听得非常感动。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她讲雪莱的《西风颂》时,已经把诗歌完全记在脑子里,背得特别熟,而且还逐句逐段的分析,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生动,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事戴伟华说道。一连几个非常,不仅让我们体会到那节课的精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精彩背后的努力与付出。

(黄星教授在暨大给学生们上课)

“严谨,对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会很认真地去做。”这是外国语学院翁子琪对她的评价。基于充分的课前准备,黄星的课十分受欢迎,学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从来不会打瞌睡。区炜光、陈垣光、李启莺这些后来留在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优秀教授都是黄星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是我校第一批外语系硕士研究生。据了解,那一批研究生很多都选择了留校任教,将黄星“治学不求功名利禄,惟愿桃李天下培育后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黄星与暨大师生合影)

平日里的黄星在同事们看来却是一个“十分谦卑,很平很轻,几乎没有架子”的人。课堂上是大气端庄的讲师,下课后便化身一转成为学生们眼中“温柔祥和”的知心好友:她会给前来讨论的学生耐心解答,指点迷津;也会像老朋友一样和他们闲聊,为他们疏解心中的忧愁。慢慢地,学生对她的感情越来越深厚,直到现在,黄星早年的学生都会在特殊的节日里发电子贺卡为她送上祝福。“春茧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祖国需要我,我应一心为国效力”

谈起名字中“星”的寓意,黄星表示她原名为黄漪湘,改名与五星红旗有关。1949 年广州解放前夕,新华社组织香港一千多名进步青年分批分期回内地参加国家建设。因那时广东还没有完全解放,黄星跟着小组,化妆成农民,经梅县走了七天回到广州。黄星在进入解放区第一眼见到五星红旗时,心情无比激动。“当时便决定将名字改为黄星,象征着国旗上黄色的小五角星。”

(回内地参加国家建设时期)

此后,黄星如同她名字的寓意一般,怀着满腔热血为国效力。1950年新中国外交部成立,急需外语人才,黄星受邀来到北京外交部工作。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她没有多考虑便举家欣然前往。到北京后,一家五口挤住在一个破旧的没有厕所和厨房的屋子里,多家共用院子里的一个水龙头,即使是这般景况黄星也毫无怨言。黄星在新闻司工作,她主要收听美国之音,英国BBC,印度电台和军用电台的新闻广播,即时打字记录下来,交给翻译小组编写快报。她的小女儿说:“那时父母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无法照顾孩子。二姐和我在很小的时候便送去幼儿园全托,每周末才回家一次。”

1950年8月,朝鲜战争正激烈进行,朝鲜政府将一批档案材料运到北京,要求中国外交部帮助翻译和整理出版,作为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黄星奉外交部指示到朝鲜大使馆,在参赞崔英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整个工作历时约4个月。“那时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我们只能勉强用英语交流。每天需要不断检查、反复确认以保证材料翻译正确。”12月,中国代表团带着这本档案材料到联合国,分发给各国代表团,起到揭露真相打击敌人的作用。因为这项工作出色完成,2021年10月,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黄星获得了一枚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纪念奖章。

(黄星翻译有关朝鲜战争的材料)

黄星,就如同国旗上的小五角星,一直坚定地前往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她始终保持初心,踏实做事,心中充满希望和阳光。

文/新闻社 杨仪宸 李丹阳

图/新闻社 刘璟睿 部分信息、图片/黄星女儿李健提供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