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深读暨南>人物

陈志平:推进书法学科建设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字体: 2022年04月20日 浏览量: 来源: 新闻中心 闫芳 学生记者 薛子凡 作者: 发布:新闻中心

(陈志平)

“2004年,我刚从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来到暨大,先在文学院工作,后来艺术学院成立,我就被调过来了……”陈志平一边沏茶,一边讲述自己的经历。潜心书法研究二十多年、师承当代书法高等教育体系创立者欧阳中石先生、接棒曹宝麟教授成为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的新“掌门”、兼擅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众多标签傍身的他,坦言当下最在意的,还是作为传统艺术瑰宝的书法面临的“现实之困”与未来的“突围之举”。

与大家以为的“风流倜傥”“放浪不羁”“标新立异”等艺术家形象不同,眼前的陈志平,言谈举止间颇为内敛,气质沉静稳重,更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学者形象。不久前,202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书法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会在我校举行,以陈志平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科研实力与攻关能力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而该课题正是围绕中国书法的传统和现实问题,从艺术经验和学术脉络两大板块展开论证的。“我希望暨大能更好地发挥侨校优势,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培育出更多热爱书法和赓续文脉的人才。”陈志平说道。

“写一手好字”不是终极目的

“练得好”其实不如“学得好”

陈志平出生于70年代初,“我读的是中等师范学校,当时还是不错的选择。”回忆早期求学经历,陈志平感慨主要是靠“自学”,这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师的教学模式不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学生也相对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陈志平补充说,“其实,一切学习的本质还是自学!”

此后,陈志平又通过艰苦的自学考上了湖北大学的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对书法的兴趣愈发浓厚。“很早前我就听说过欧阳中石先生,不过只知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直到2001年我成为他的博士生,才有机会跟随学习。我决定投身书法研究之后,受先生的影响很大。而受教最深的,还是传承文化的理念。”陈志平说,“欧阳先生是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高足,专业是逻辑学。他生前经常跟我们说,‘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陈志平与欧阳中石先生合影)

“学”与“练”区别何在?陈志平的理解是,“学则取新知,练则固旧习”。他举例说,“现在很多人学书法,都有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就是要写一手漂亮字。其实不然。书法厚重博大,光有‘一撇一捺’是远远不够的。”陈志平相信,书法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传承文化,不是为了培养把字写得“漂亮”的书法家。

“书法是一门艺术没错,但在本质上更是文化,深具哲学意涵。它讲求法象天地、和于阴阳,并指向人生的圆满和解脱,是人们通过笔触来感知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书法通过‘心’‘手’指挥‘笔’,通过‘笔心’来沟通‘天地之心’和‘人心’,最终实现‘内外合一’与‘天人对话’。”

陈志平坦言,当下要传播书法文化,需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领导重视,二是良师能教。他曾在学校工会组织的书法班上开课,长达六七年,学员中绝大部分都是本校的教职工,有数百名教师参加了书法培训。在与老师们分享书法学习心得的过程中,陈志平感到收获满满,因为“作为书法研究者,我有一份责任,就是为书法‘正名’。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会写’的人。相比之下,能研究书法传统和为其‘正名’的人似乎更能够发挥作用!”陈志平说,他想以这种方式影响更多人,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借助侨校优势与多学科资源

推进书法“一级学科”建设和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广东省内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主要有暨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和湛江师范学院等。前几年,陈志平作为教育部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参加过当年美术类新增专业的评审,他发现全国36所申报新增专业的院校中,有19所院校填报的是“书法学”。“这是全国高校对于书法专业热情高涨的表现。”他高兴地说,最近教育部学科目录中新设“美术与书法”的一级学科,这是提升书法学科地位重要的一步。

在教学实践中,他更倾向于提倡“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建议学生“多读书”。经他培养的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都能自胜自强,专心从事书法研究和教学工作。“书法不仅属文,也与武相关。文和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摩荡,彼此包含。文极则武,武极则文,一张一弛,是谓之道……”他与书法有关的许多深邃思考和对学生用心良苦的教导,并非一开始就能被学生欣然领会。 “学生有时私下说我太严肃。其实,我只是习惯认真对待与书法有关的一切,毕竟是真爱,也投入了半生精力。年轻人感到有压力也很正常,但这样会促使他们奋进,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效果。”

(来自海外的中华书画才艺培训班的学员)

来自河南的杜立,即将从陈志平门下硕士毕业,刚考上中山大学美学专业的博士生。她说自己十分认同陈志平老师提出的“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这一观点,并在一篇记录学习生活的文章中写道,“陈老师做学问不追时风,扎根基础,重视文献,坐得住冷板凳,这些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书法欣赏,重在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如今这门学科的地位虽然得以提升,但是振兴书法的近景和救赎人心的远景目标还尚未实现。”在陈志平眼中,暨南大学作为百年侨校,平台优势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而多年来的名人加持与学科积淀,也为书法所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陈志平满怀憧憬地表示,在暨大这所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里,书法专业的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书法研究所可以通过继续加强学术研究、实现文史哲艺的多学科融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为擦亮暨南大学的金字招牌作出应有贡献。

“崇艺尚文”是当务之急

振兴书法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迫在眉睫

“现在人们用电脑打字多了,用笔在纸上写字的反而越来越少。”不久前,陈志平给朋友随手写了一张便条,字迹有些潦草,他谦虚地说“没有写好”。朋友却说:“这个时代,只要是手写的,就是好的。”

书法的本质是手写字迹。陈志平由此想到,在崇尚技术理性的时代,该如何通过书法传承,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让“无益之事”来化解“技术理性”给当代人带来的精神危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谈及书法与现代文明的碰撞,陈志平苦笑:“别说是影响外人,我连自己的孩子也很难影响到。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人有多大程度上轻视古典传统,那么将来回归到古典传统中的心情就会有多迫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代书法爱好者和从业者数量的激增,即可证明这一点。”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首任所长是曹宝麟教授。十余年来,先后举办了五期书法高研班,目前已在华南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2020年学院对研究所架构、职能和定位作了进一步调整,由陈志平接替曹宝麟担任第二任所长;同时,确立了“文史哲艺的学科融合、高精深广的学术研究、入古出新的艺术创作、无远弗届的文化传播”的办所宗旨。目前该所正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且即将获批由省社科联挂牌的“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在实体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陈志平表示,希望学校能加大扶持力度,他们也会通过自身挖潜和增强横向交流等方式,继续发挥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功能。

(和曹宝麟教授合影)

“文者,贯道之器也。”

2021年,陈志平作为广东书法界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说,当前,艺与德、文与道、艺与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有必要让它们统一起来,这才是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文脉所系”。毕竟,科技的发展不一定让生活都变得美好,而学术著作的增加也不一定真正能让文化兴盛。唯有收拾人心、重视人文,才能让人生丰盈。现在的艺术门类中,艺中无文渐成流弊,故而“崇艺尚文”才是书法教育的当务之急。

美学大家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将书法称为是“线的艺术”。陈志平认为书法艺术没有那么简单。他在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艺’中之‘文’,在于强调深厚的学养。古人云,‘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要‘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遵循。”

“传承民族文化,振兴中国书法,我们责无旁贷!”虽语气中难掩忧思,但陈志平的眼神却自信而坚定,此刻他就像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踌躇满志。“书法离不开人文的滋养,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传承和绘就文化的底色,尽可能地把这些‘瑰宝’保护好,稳稳地传给我们的后代。”

【人物简介】

陈志平:教授、博导,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双百英才“杰出人才(A类)”,兼任教育部第一、二届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岭南书法库》丛书副主编等职。擅长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个人作品以行草书为主,著有《黄庭坚书学研究》《陈献章书迹研究》《书学史料学》《唐宋书法史拾遗》等。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一等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五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历代书法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项、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墨池编〉的古代书论文献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4项。

(《黄庭坚书学研究》新旧两版封面)

(陈志平作品)

(陈志平作品)

(文/新闻中心 闫芳 学生记者 薛子凡)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