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暨大>最新

【广州日报】一年借阅近600本书,进馆1000多次,这些“阅读之星”和泡馆达人是怎么做到的?

字体: 2022年04月24日 浏览量: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记者】林霞虹 王婧【通讯员】李伟苗 广大宣 卢庆雷 王向岭 发布:新闻中心

一年借阅近600本书,进馆1000多次,这些“阅读之星”和泡馆达人是怎么做到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许多人的梦想。在广东高校中,有许多同学与书籍的缘分更加深厚,他们中有的成了学校图书馆的“阅读之星”,还有一些同学,以图书馆为家,天天泡在图书馆学习钻研,堪称“泡馆达人”。世界阅读日即将来临之际,来听听他们与书籍和图书馆的特别故事吧!

第一部分:阅读之星

WechatIMG1.jpeg

(个人名片:张佳源,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大三学生)

一年借阅594册书 阅读让自己变得更谦卑

594本,这是张佳源去年在广州大学图书馆的借书量。他也成为去年广大图书馆的借阅“状元”,借书册数比第二名多出了270多本但594本并不是他一年的阅读量,因为他还会用舍友的卡借书。

每次去图书馆,张佳源都会给自己开一个大约100本书的书单。最终到图书馆翻阅书籍后,再从这100本书中借出四五十本。

张佳源说,除了学业外的时间,他几乎都用来看书、写作和创业了。“如果安排这一天要看书,那我就只做看书这件事情,我可能会速读10到20本,精读3到5本。”

“看得快是因为从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小时候,张佳源常年一个人住,刚好家旁边有一个中等大小的书店。“那时候我太小了,其他地方都不安全,书店就成了我消磨时间的地方。我可以一整天在里面看书,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就这样,让张佳源自发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兴趣导向的阅读让他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张佳源记得,即将升上高二的暑假的某天,他在书店翻开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这是我的精神初恋,那时,被书中凝练的文字和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深深震惊了。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知道了哲学。”高考完的暑假,张佳源说,他已经把家旁边的书店里面的几乎所有书籍都看完了。随后,他参观了多所广州有名气的书店,给自己开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书单。进入大学后,他的阅读更加自由。他最喜欢的书籍依然是哲学类,“哲学书籍一次又一次让我超越思维的极限”。

谈及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张佳源说:“阅读从未辜负过我。阅读本质是让人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群人对话和接触。通过阅读,我有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不再害怕孤独。阅读还磨炼了我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阅读还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自然规律时,都怀着一颗谦卑和尊重的心。”

张佳源则很少在手机上进行碎片化阅读。“我看书一般要笔记,同时要整理思考脉络心得。除非是有明确的目的要搜集信息,我才会使用互联网,或者要在网上写作,不然不怎么上网。”

作为一名大学生,张佳源建议同龄人,阅读应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同时尽量阅读审美高层次的书籍。“因为年少的阅读风格偏好,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他相信,阅读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WechatIMG3.jpeg

(人物名片: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学生刘同学)

“读史助我理解世界”

刘同学是暨南大学2021年借书最多的学生,借阅数量达到333册。刘同学读书涉猎领域颇广,尤其喜欢读史。在他看来,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每个学科的知识多多少少都要懂一些,而他本人又对历史比较感兴趣。

“我这个人好奇心很重,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不单是历史,我对所有学科都很感兴趣。”刘同学介绍,他把国内国外的历史书都找来通读一遍,理清大致脉络。随后再慢慢“进阶”,看原始史料。

刘同学读本科时就很喜欢读书,但遗憾的是,当时他借的书少,没能使用好图书馆资源。“所以考上研后我就赶紧看书,‘恶补’一下以前的遗憾。”随着积累渐多,刘同学发现,写作极为讲究引经据典,他对著作中出现的典故表现出莫大的兴趣,这也激起他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好奇。

“我觉得读书没有诀窍,你感兴趣你就能读下去,不感兴趣的话可能就很难读下去。”刘同学分享道,他在读书时也会制定阅读计划,比如,如果他想了解唐朝的税收制度,他会先找一些相关书籍,花上一个礼拜理清脉络,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增扩相关知识,经济学、哲学、天文学等都可能有所涉及。阅读之余,刘同学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还专门开了一个公众号,在上面分享他的读书笔记和散文随笔,久而久之,在身边同学中吸引了一波熟人粉。

“对于我来说,读研究生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回顾过去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刘同学说,他通过阅读了解世界运作的原理,更加了解他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也帮助他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

林雨婷照片1.jpg

(人物名片: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林雨婷)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人生是不一样的

林雨婷是去年学校图书馆的借阅之星。这一年,她借阅了130本书。其中,文学类占多数,还有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

她说,自己看书的速度很快,每次去图书馆,都会沉浸其中,专注看书,一两个小时就能够看完半本书。养成这样的习惯,与她的初中语文老师密不可分。“她是一个50多岁的老师,上课捧着一本书,在办公室也经常拿着书阅读,在校园里碰到她,还是在看书。”林雨婷说,当时她本来就喜欢这位老师,自然也爱上了阅读。

林雨婷最喜欢阅读文学类书籍。“记得当时老师推荐了《平凡的世界》。书中有着一群平凡的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却凭借勇气和坚韧的力量,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在她看来,大学生除了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还应该拓宽阅读书籍的类型,好以不同角度看问题。

除了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林雨婷有时也会去广州图书馆或一些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店看书。偶尔,她也会通过手机阅读App和微信公众号推荐书籍等途径来阅读。

“阅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和不一样的知识,让我更善于思考,让我发现了喜欢做的事,为生活增添了乐趣。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始终相信,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人生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读书,那么你只能过一种人生;而读书,可以‘经历’千万种不同的人生。”林雨婷说,对她来说,阅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上课,锻炼身体,学习外,另外的时间就是阅读。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当她阅读时,她通常会找个有阅读氛围的地方,将手机调为飞行模式。

林雨婷很喜欢学校推出的共读经典“100+1”系列活动。这是广州铁职院推出的导读讲座活动,已经开展四十场导读讲座。去年她参加了五次线下讲座,“每一次我的感受都不同”。林雨婷说,“当导读的书籍是我已经阅读过的,老师提出问题时,我很容易与老师们产生共鸣。而没阅读过书,通过讲座中导读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就犹如已经浅读过一样。讲座过后,我还会到图书馆借阅。通过导读讲座活动,我阅读书籍更多了,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第二部分:泡馆达人

WechatIMG5.jpeg

WechatIMG4.jpeg

(人物名片: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孔艺莲和舒诚)

图书馆相遇相识相知,情侣每天“泡馆”学习想保研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公布的阅读报告中,两名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孔艺莲和舒诚,入馆次数都超过了800次。

图书馆是他们相识的地方,也是他们恋爱的“据点”。今年20岁的孔艺莲与男友舒诚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舒诚前五个学期全部必修课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孔艺莲则不仅担任了环境与能源学院学生会主席兼团委副书记,成绩也保持在前10%。

大一时,二人在图书馆相遇。“因为很早就确立了免试保送研究生的理想,而保送研究生需要必修课排名在专业前20%,因此大一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图书馆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舒诚说,“图书馆的氛围非常棒,非常安静,绝大多数时候只听得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清脆的翻书声,很适合学习,偶尔做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也会借阅一些专业指导性非常强的书籍、期刊。”

舒诚介绍,通常周一至周五他们一下课就会来图书馆。长期“泡馆”,二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偏好。舒诚比较喜欢窗边的二人座,孔艺莲更偏爱不靠窗的四人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虽然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但在馆时的大多数时间他们并不会坐在一起,只是会在同一楼层。孔艺莲解释道:“这样可以不干扰对方,而如果有任何问题,又比较方便讨论。”

对于未来,舒诚说,他们两个都想努力学习,能保研到上海同济大学的市政工程专业深造读研究生。现在,他们正在为这个梦想加油努力。

WechatIMG2.jpeg

(人物名片:暨南大学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郑楠)

一年进馆一千多次,切换“赛道”深挖学术兴趣

暨南大学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郑楠上榜学校2021年度“泡馆达人”,一年间他去图书馆的次数高达1196次。2021年,是郑楠集中精力写博士毕业论文的关键时期,同时还要兼顾发些小论文。

“从早上开馆到晚上闭馆,我基本都在图书馆。”郑楠说,2021年,他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为了拿到一个熟悉的座位,通常早上图书馆还没开馆,他就早早来到馆外排队等候。如果八点多才进馆,就要四处找位置了。即便安排如此紧凑,有时他还会感觉时间不够用,想在图书馆多待些时间。

郑楠习惯坐在图书馆二楼的一个固定位,那里靠近角落,对着窗子,环境相对安静,眼睛疲劳了还能随时看向窗外舒缓调整。需要用到哪本书,可以直接去书架拿来使用,方便极了。

实际上,博士就读期间,图书馆可以说是郑楠的“常驻地”,于他而言,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或是写论文,就像“打卡”工作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当前的学业和生活状态,郑楠很是满意,这是他主动切换“赛道”的结果。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郑楠去了一家国企上班,很快他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太适应彼时的生活状态。一个念头在他心中产生——辞职考博。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有点疯狂,却是郑楠心中所向。他说,当时每天下班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看书,看的不是小说,不是散文,而是专业相关学术类书籍。看书的过程中,工作上的浮躁情绪也随之慢慢消解。“我意识到,我还想要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继续去寻找我的兴趣爱好。”今年6月,郑楠就要博士毕业了。毕业后,他想做一名老师。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819845#/detail/1819845?site4&columnID=0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