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暨南要闻>要闻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扎根湾区冲一流 搭建世界“连心桥”

字体: 2022年06月24日 浏览量: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发布:新闻中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展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成效,展现全省高校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部署和实践,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奋发有为争创一流”全媒体报道。6月24日,作为系列报道开篇,《南方日报》、南方+同步推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专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扎根湾区冲一流 搭建世界“连心桥”》。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不久前,暨南大学(下称“暨大”)正式印发《暨南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1-2025)》,明确提出将建成与学校“双一流”及高水平大学实力地位、国际声誉相匹配,特色鲜明且具有引领优势的大学文化体系。

暨大因侨而建、因侨而兴,历经116年积淀,侨校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暨大视察,勉励暨大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侨为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近日,暨大党委书记林如鹏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学校面向海内外、扎根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校方供图)

百年侨校肩负独特办学使命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您怎么理解?

林如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认为,高等教育办学治校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既要不断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自己的优势特色为基础冲刺世界一流,更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版图上,暨大肩担着特殊使命。我们要不断深化百年侨校办学特色,扎根湾区搭建世界“连心桥”,承担起服务国家大统战工作格局以及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责,为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贡献暨大力量。

(暨南大学校本部拱门 校方供图)

南方日报: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大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林如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大时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弘扬暨南精神”“擦亮学校金字招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五点要求。殷殷嘱托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近4年来,暨大将深厚寄望化作改革发展动力,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凸显办学特色,不断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

首先,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暨大就像一个“大熔炉”,内地、港澳台侨、华人及海外留学生在这里一起学习生活,通过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不断激发爱国热情。举个例子说,我们10万余名港澳校友作为拥护“一国两制”和港澳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积极支持香港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原则。

(暨南大学组织港澳学子参加传统成人礼活动 校方供图)

其次,我们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党建工作共获180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立项和表彰,包括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学校党委获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第三,我们坚持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将暨南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闪亮。举全校之力、整合相关学科力量支持药学学科;同时优化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把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南方日报:暨大怎样发挥侨校优势,高质量服务大统战工作格局?

林如鹏:暨大不断提升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方针政策宣传的水平,高质量服务于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

首先,我们通过师生、校友等力量广泛凝聚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力量。目前在全球有138个校友组织、40多万名校友,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成为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坚定支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高水平使者。

(“中外文明互鉴与中国国情发展”课堂 校方供图)

其次,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涉侨高端智库群。一方面,重点加强建设华侨华人、华商经济、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华文文学涉侨学科,将“五华”学科打造成优势学科。另一方面,重点打造了3个高端国家级文科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华侨华人研究院,以及23个省部级文科科研平台,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再次,我们深入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等工作。做好“华文教师证书”“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两个华文教育国家标准的推广工作;牵头成立全球华校联盟,凝聚海外2000多家华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暨南声音。

发力交叉学科补齐工科短板

南方日报:从2015年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暨大实现了哪些新突破?

林如鹏:这期间,暨大坚持以内涵建设谋发展、以重点带全面,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四个重要突破”。

综合实力实现重要突破。高水平大学建设前,学校有省部级人才100多人次,而今已增加到500多人次,人数约占全校教师13%。学校品牌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彰显,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广东“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高质量发展。

学科实力实现重要突破。学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数达到13个,排名广东省第2位。药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光学工程8个学科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科研成果转化实现重要突破。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与应用方面打通了一批医药重大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市场产业化的全链条。其中2019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居全国高校第一。

文理医工交叉融合实现重要突破。以联合实验室为抓手,布局和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脑神经科学、未来光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努力追赶并超越。

(苏国辉院士指导学生做实验 校方供图)

南方日报:暨大从“文科优势综合性大学”走向了“文理医工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大学”。接下来有何新计划?

林如鹏:学科是大学办学之基。在继续推动文经管优势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暨大一方面是补齐学科短板,打造网络空间安全、光电、环境、药学等优势理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是拆掉“围墙”,让文理医工交叉融合发展。

在新一轮“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我们坚持文经管与理工医深度融合,持续探索学科组织发展新模式,努力建成“高峰凸显、高原林立、特色鲜明、基础牢固”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

建设番禺校区二期奠定未来改革发展基础

南方日报: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有什么瓶颈待突破?

林如鹏:学校现有广州、珠海、深圳三地五校区,但仍存在教学和实验大楼不足、住宿拥挤等问题,现在正努力拼上最后一块拼图,推进番禺校区二期建设。

暨大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在三方大力支持下,番禺校区二期已落实建设经费,这将解决长期以来的校区发展瓶颈,也为未来改革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南方日报:新增办学空间有何用途?

林如鹏:番禺校区二期计划于4年内建成,届时整个校区的办学硬件条件将大大提升,学生容量预计提升一倍,为在广东及港澳台侨扩大招生规模提供极大支撑。

南方日报:立足特色特长,暨大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需求?

林如鹏:暨大将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打造粤港澳科技合作平台。与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7所港澳高校分别共建有9间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暨南大学与深圳前海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暨南大学港澳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校方供图)

学校现建有与港澳有关的从校级到国家级智库近20家,通过“高校+智库+政府+产业”方式,将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港澳研究平台。“十四五”期间,人文社科领域力争建成国家级高端智库1-2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智库机构增至12-15个。

【案例】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中,暨大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暨大推动一流学科药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明显。去年,由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1类新药AXL/FLT3/NTRK抑制剂HH30134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获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

暨大做大做强优势学科,把医药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点,打通一批医药重大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市场产业化的全链条,并建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三大类全新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相关经费使用政策,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

创建学生党员菁英培育新模式

暨大党委以“忠信笃敬班”为抓手,创建学生党员培育新模式,致力打造为党育人金字招牌。学生党员菁英培育计划“忠信笃敬班” 2017年正式启动,每年在各二级党组织遴选15-20名优秀学生党员进行集中培养。2020年,暨大党委进一步扩大成果辐射范围,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打造“1+5+X”多元培养体系群,分别在理工、人文、医学、经济、信息五类学科中率先试点优秀学生党员“菁英班”培育模式。

“忠信笃敬班”培养了近200名优秀学生党员。在校培育期间,校级“忠信笃敬班”学员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6项,21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2人次获学校“5A”卓越引领计划标兵,学员项目连续3年获评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

【数读】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个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

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大项目6项、排名全国第10,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7项、排名全国第15。

2021年,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9项,获资助直接经费再创历史新高,“千万级”重大类项目、创新研究群体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中,暨大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党建工作共获180项国家级、省部级立项和表彰。

在世界大学主流排行榜上排名均稳中有升,是亚洲高校中进步幅度最大的学校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