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暨南要闻>要闻

【奋进双一流】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强基固本耕“交叉” 人才制胜闯“特色”

字体: 2022年04月02日 浏览量: 来源: 新闻中心 作者: 闫芳 学生记者薛子凡 发布:新闻中心

   【编者按】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明确以药学学科为核心、五大攀峰学科群为支撑、九大优势特色学科为培育对象的“高原建高峰”学科新体系,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创特色、求突破。

   为更好地展示全校上下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崭新风貌,新闻中心启动【奋进双一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媒体采访团聚焦报道以药学一流学科为引领,多学科协同并进,在新时代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进担当的有为之举和丰硕成果,全景式展示学校基础强劲、优势互补、群聚交叉、整体带动的学科生态,为更好地推进“双一流”建设凝智聚力,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该系列开篇聚焦药学一流学科,推出药学学科的奋进之路侧记、建设成果回顾及学科发展思路解读、相关负责人谈未来发展等多篇报道,敬请关注。

“20年来,药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成为暨南大学的一块金字招牌,经过首轮一流药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大大提高……未来,希望药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升内涵、做出特色,为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1年11月27日,药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林如鹏深情寄语。

“暨南大学始终肩负华侨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湾区青年梦想起航的地方。”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多次提到,药学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药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既是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标志,也是人才培养日见成效的缩影。

在春日旭丽的暨南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兢兢业业探究药学前沿,孜孜不倦研发创新药物,借着“东风”潜心科研,在岭南药学界独领风骚,在全国药学领域抢占重要席位,逐步实现人才引培、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历经多年深耕,终于成功将药学院打造为具有暨南独特标识的南粤“药王谷”。

“双带头人”党建引领

课程思政美化立德树人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这为高校办好中医药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药学院党委书记李弘剑介绍,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建成为引领和服务“双一流”学科的重要保障。目前学院有“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3个,通过校党委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培育工程”和“头雁”工作坊等平台,一手抓党建引领,一手抓教学科研,将红色基因作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取得不菲成效。

为了更好地创新课程思政,学院还结合药学发展,打造学科专属课程品牌,极力发扬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巨大价值。基层单位通过组织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参加中华文化大讲堂、中华文化之旅、创建“中药节”等品牌活动,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中国人讲究‘和’字,中医药学的药理逻辑也强调‘和’。我们主要给学生传递一种平衡、克制、和谐的思维方式。”药学院教师杨丽笑吟吟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授课感悟。“人们总觉得中药迷信,因此高新技术与传统中药共生共长的首要目的就是‘去伪存真’。”教师陈国栋说,要润物无声地入脑入心。

院士领航“药学舰群”

“牛鼻子”牵引交叉学科

创立于2001年的药学院,始终以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为导向,以基础医学、生物学、化学为支撑,建设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独具侨校特色的国际一流药学学科的发展理念,在高端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精神意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奋进”之路。

而在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有一位元老级的“灵魂人物”。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2002年,姚新生率团队“加盟”暨大,创建“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学校拿出2000万元建设经费用于支持,由此,暨南大学药学学科迅速走上“快车道”。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天天上班,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和育人一线;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跨国学者”、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Martin Banwell,马丁院士在2018年加入暨大,随后组建全新的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悉心为中国药物化学研究走在国际前沿而攻克难关。

(姚新生院士指导学生做科研)

20多年来,在姚新生、叶文才等“大咖”的奋力带动下,学院广聚英才,逐步建成一支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且勇于进取的年轻队伍,打造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药学舰群”;不断加强药学学科的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促进药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培育人工智能药学、药物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纳米药物学四个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同时,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12个,含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团队4个。

蹚出国际化办学路子

打准人才引进“穴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剧,新的学科分支和增长点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党中央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力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此时,若想要迅速“练成内功”,就必须瞄准“穴位”发力。学院“一班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在引进海归人才的同时,也盘活本地“土著”,将优秀师资“输送”出去,在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团队同时,进军行业内公认的标志性学术期刊,通过靠近“标准制定”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占有行业顶端话语权。

他们依托“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教育部111引智基地等与1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协议,先后引进优秀法裔青年药物化学家Kamel Meguellati等全职在岗的外籍教授9人,还有20多位教师担任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的核心职务。

考虑到药学的极强实用性与市场性,学院多方从企业“千人计划”中遴选人才。吴传斌老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作为国家特聘教授的他,曾在强生、诺华等多家知名企业任职;还有博士生导师、中药标本馆馆长曹晖教授,他擅长本草文献及中药鉴定、中药工程技术和开发,并一手牵头创建了学校馆藏丰富的中药标本馆。该馆生动再现了“一带一路”与岭南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集教学、科研、科普和宣传等多功能为一体。

(中药标本馆揭牌

一方面,引进产学研转化成果突出的“外来者”;另一方面,注重从企业等地选拔“市场人”。优质人才的多番“出入”,形成学科发展的良好闭环,为对接市场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搭建起坚实桥梁。学院先后通过搭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让低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接触和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开放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给本科生等举措,确保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

突破“卡脖子”技术

推进产学研“原创”成果转化

近日,《暨南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迈向“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印发。凝练特色、优势学科,激发协同创新“动力源”,在学科“高原”上发掘、培育“高峰”,构建以顶尖一流学科为核心、若干攀峰学科为支撑、一批优势学科为培育对象的学科布局新体系,正火热出炉。

“‘搭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是药学院开展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将发展目标立远、立高,以培育‘国重’作为学科平台发展的重要抓手。”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冬梅表示,学科当前拥有16个国家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平台,有长期对外合作的企业如广药集团、中恒集团等近10家。建立产学研教融合基地,就是从课堂向社会延拓办学空间的一个缩影。

(创新药物重大科技成果——“抗肿瘤新药多激酶抑制剂JND32066”签约转化开发)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学院平台集群优势渐显,药物研发生态链条逐步成熟,多个项目主攻方向均集中在创新药物的研发上,如用于抗肿瘤候选药物等成果的转化率较高。其中由药学院原院长丁克团队研发的用于治疗慢性粒性白血病(CML)耐药性的新药奥雷巴替尼(耐立克)已上市,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和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这意味着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化合物实体、中国科研机构独立完成成药性评价、中国企业独立完成临床研发的“中国智造药”,有机会为全球CML耐药患者提供中国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原创’能力就十分重要。”药物分析学科带头人、副院长江正瑾表示,学科一直紧跟国家生物医药创新驱动战略,眼下正面临着由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

“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当优美的古典诗词与“药味”温柔调和后,我们看到一抹抹美轮美奂的“撞色”氤氲散开……

闪耀天边。

(新闻中心 闫芳 学生记者 薛子凡)

责编:李伟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我来说两句
暨南微信 暨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