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事荟萃
【职规赛场风采】欧建林:以AI为凭,赋岁月以生命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文:学生记者 俞建 图:受访者提供 发布日期:2025-07-02 阅读量:
编者按:4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于湖南长沙收官,吸引了全国2763所高校、累计1507万名学生参与。在本次大赛中,暨南大学学子表现优异,3名同学一举斩获2金1银,金奖数量和国赛成绩均位居广东省高校首位。现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获奖学子的备赛历程、职业规划思路与成长感悟,以榜样力量激励全校同学做好职业规划,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勇攀高峰。敬请关注!

报告厅里,全场数百道目光聚焦在了暨南大学2023级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生欧建林的身上。灯光并不晃眼。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长达6分钟的陈述:“医学延生命岁月,康复赋岁月生命——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是我职业规划的核心……”

4月19日,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欧建林一举斩获了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银奖。这次获奖,令他的职业梦想更加坚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复医学深度融合,用科技的力量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康复体验。”

职业规划,不在一朝一夕

“其实,我对职业的规划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欧建林回忆道。

当时母亲经常头痛,每次发作时,眉头皱作一团。年幼的他只能束手无策待在一旁。为了帮母亲摆脱头痛,他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医。这是他学医的初衷,也是他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从2012年入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到2023年赴暨南大学深造,十余年来,他始终在拓展自己的职业“胜任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对医生来说,临床能力是重中之重。”本科的每年暑假,他基本都会参加三下乡活动,为偏远地区的患者减轻痛苦。读研后,他多次到十堰、京门、钟祥等县市医院进行交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如今他已成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主管治疗师,累计治疗患者达3000余人。

在临床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团委、研究生会等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好的医生既要会治疗,还要会沟通。”他认为,再好的治疗技术,如果医患沟通不到位,患者理解有偏差,最后的康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十余年的时间里,欧建林从未止步。他像收集“拼图”一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力”。

AI助力,破除康复“瓶颈”

目睹AI技术的勃兴后,欧建林敏锐地意识到,一块新的“拼图”出现了。

一双黑面白底鞋,看似普通,却在鞋底配备了16个传感器。它们能实时收集穿者的足底压力数据,并借助AI进行跌倒风险分析,帮助康复治疗师准确掌握患者的足部状况,进而定制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

这双由欧建林团队开发的“智能鞋”,是一次“AI+康复医学”的大胆尝试。

欧建林团队开发的AI“智能鞋”

备战职业规划大赛期间,欧建林将职业方向定位为“AI+康复医学”。而这,源于他在临床实践中时常碰到的“瓶颈”——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案不能有效地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破除这些“瓶颈”,他广泛检索资料,并最终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了AI技术上。“从智能康复机器人到大数据分析,我看到了科技为康复医学带来的无限可能。”

确定了“AI+康复医学”的方向后,欧建林详细剖析了自己的职业胜任情况,并开始制定明确的规划。这期间,学校也邀请了诸多校内外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帮助他打磨内容。

经过一次次的推翻重写,最终,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欧建林的职业规划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热爱不息,所以步履不停

“欧医生,我孙女要结婚啦!你能来参加她的婚礼吗?”手机通知栏弹出的微信消息,令欧建林心头一热。发消息的是一位曾患脑梗的老人。

患病后,老人的四肢基本瘫痪,人也变得消沉,话少。欧建林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不断设法鼓励老人,“好好训练,你孙女还等着你参加婚礼……”经过他的反复疏导,老人眉眼渐渐舒展,不仅积极配合治疗,还会主动进行一些康复训练。

出院后,老人成了欧建林的朋友。他逢年过节都会和欧建林联系,聊聊身体状况,拉拉家常。

来自患者的认可让欧建林非常欣喜,“他们的肯定,让我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幸福洋溢在他脸上,“所以,我非常热爱这份职业。”

患者送给欧建林锦旗

为推动康复医学学科的发展,更大程度帮助患者,欧建林还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截至目前,他已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29篇论文,参与8项国际、国家级课题,申请7项发明专利。

对他而言,这仅仅是开始。“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康复行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欧建林语气坚定,“未来,我将继续深耕AI康复领域,用科技赋能康复医学,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