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事荟萃
【职规赛场风采】梁栋:追逐新闻理想的淬炼之路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文:新闻社 陈雯雯 图:受访者提供 发布日期:2025-07-02 阅读量:
编者按:4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于湖南长沙收官,吸引了全国2763所高校、累计1507万名学生参与。在本次大赛中,暨南大学学子表现优异,3名同学一举斩获2金1银,金奖数量和国赛成绩均位居广东省高校首位。现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获奖学子的备赛历程、职业规划思路与成长感悟,以榜样力量激励全校同学做好职业规划,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勇攀高峰。敬请关注!

凌晨三时的长沙万籁俱寂,月牙挂在枝头酣睡。暨南大学2022级新闻学专业的梁栋,却仍在案前俯身专注,与指导老师一遍又一遍精雕细琢着比赛答辩稿,每一个词句都凝聚着心血与期待。

4月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南长沙落幕,暨南大学选手梁栋凭丰厚的备赛积淀与流畅的临场答辩,斩获就业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金奖。5个月的持续深耕在聚光灯下淬炼成金,梁栋表示:“获奖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社会对新闻行业价值的认可,我坚守新闻理想的决心更加坚定。”

理想萌芽:200篇报道锤炼实战能力

新闻理想的种子往往萌芽于不经意间,而梁栋将新闻理想与职业规划紧密勾连的思索,可追溯至大一。他加入了学校的新闻社、学院的《新闻学生》以及一个线上新闻社群“深度训练营”,聆听业界优秀记者分享新闻现场的千钧时刻,与记者的亲切交流让他对这个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开始发现新闻的魅力在于挖掘事实真相”,梁栋回忆。借助这些平台,他尝试采访与撰稿,先后获得3段主流媒体实习机会,累计发表报道200余篇。

实习于他而言是繁重学业之余的一种放松——“因为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选题和采访时会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能量。”这份持之以恒化为成长的加速剂,积蓄的实践经历与完善的个人简历将他推向更高的舞台,当学院为职业规划大赛遴选种子选手时,一位学姐力荐梁栋。他也毫不犹豫地向老师承诺:会竭尽全力备赛。

备赛征程:在碰撞中寻找自洽之路

“倦怠感是贯穿整个备赛周期的”,梁栋表示。在院赛、校赛、省赛层层闯关中,面对答辩专家的犀利发问与意见,他一度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漩涡——社会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否打折扣?此类职业规划适不适合打比赛?

每遇困境,指导老师与队友总能化身他“迷茫内心森林”的提灯人。刘涛老师指导他从国家层面对职业价值进行思索,并落脚于“赋能社会治理”;蔡心仪老师全程跟进,给予细致的修改建议。“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是我拿下国奖的一大因素。”梁栋感激道。

队友们的陪伴与支持同样不可或缺。提交国赛材料的前一晚,他与队友陈祥健一同打磨PPT到凌晨2点;大师兄欧建林在兼顾读博与医院工作的情况下,仍对比赛材料精益求精,这深深触动着梁栋,“榜样的力量让我没有理由懈怠。”在与指导老师、答辩专家、队友的交流碰撞中,他逐渐寻得一条自洽之路:既能坦然接受职业道路的不易,又能坚守新闻理想。

国赛摘金:温暖与认可坚定前行信念

比赛途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让梁栋备感温暖。校决赛答辩时,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原名誉院长、南方日报原社长杨兴锋的提问令他铭感不忘,作为评委席中唯一的新闻行业专家,杨兴锋没有提出具体的业务问题,他将目光投向台上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语气中满是关切:“深度社会新闻这个方向会碰到很多阻力,你做好准备了吗?”这句看似简单的询问,却饱含着杨院长的鼓励与关怀,宛如春日里的一缕暖阳,驱散了梁栋心中的忐忑,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托举——一种行业前辈对后辈的支持。

学校对赛事的高度重视,为梁栋参加比赛提供了坚实保障。备赛指导不仅局限于两位指导老师,学校其他相关教师都不倦地倾力引导与帮助。学院林小榆老师在梁栋阐述社会新闻记者在AIGC时代中的不可替代性时,一语中的点出“不可替代的就是温度”,引导梁栋对回答进行凝练,捋顺的思路正好在梁栋的国赛答辩中得到了运用,给台上的他增添了极大的信心。

在走下国赛舞台,得知有很大概率得金奖的那一霎,梁栋恍惚间生出几分不真实感,一路上质疑与赞誉的交织瞬息化为纯粹的喜悦。他深有感触:“成绩达到国金的高度于我是极大的鼓舞。它向我证明,当舆论场域被碎片化信息充斥时,穿透表象的深度观察依然被社会认可与需要,这从来不是新闻行业的自我感动。”

国赛业已谢幕,答辩屏幕上“深度与温度兼具的社会新闻记者”几个大字仍灼灼映照着他的前路。在AIGC重构传媒生态的时代,他鼓励怀揣新闻理想的广大学子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规划应基于对行业的深度认知与在垂直领域的持续深耕。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