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4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于湖南长沙圆满收官。大赛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国2763所高校、累计1507万名学生参与。在本次大赛中,暨南大学学子表现优异,3名同学一举斩获2金1银,金奖数量和国赛成绩均位居广东省高校首位。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陈祥健获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梁栋获就业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金奖,第一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欧建林获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银奖。现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获奖学子的备赛历程、职业规划思路与成长感悟,以榜样力量激励暨南学子做好职业规划,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勇攀高峰。
陈祥健:面向拉美地区的文化搭“侨”人
“Hola a todos, bienvenido a mi canal(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广告学的陈祥健漫步在永庆坊的小巷里,手持摄像机,对着拉美地区的观众讲述老广州的故事。
作为厄瓜多尔华侨,陈祥健已经在国际自媒体这条职业赛道上走了三年。从岭南、江淮到东北,他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四十余座城市,再将所见所闻通过沉浸式镜头传播至拉美地区,架起一座横跨太平洋的文化桥梁。
这是一份让陈祥健“眼里有光”的职业,让他在一次次讲述中找寻中华文明的火光。今年4月,带着这样的故事与职业规划方案,陈祥健站上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的舞台,获得了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
(1)职业缘起:埋下文化传播种子
“浙江小生”是伴随陈祥健将自媒体账号从0粉丝运营到上万粉丝的IP,“浙江”二字取于祖籍,“小生”则是他希望自己保持谦卑,继续学习与成长的初衷。
在厄瓜多尔生活时,陈祥健就发现当地少有中华文化的影子。怀着对中国的浓浓乡愁,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想要向他们宣传中国的文化”。他在TikTok、Instagram等多个传播平台开设了自媒体账号,发布一些介绍中华文化的小视频。这些视频备受关注,让他收获了3万粉丝与无数互动。他意识到,由于厄瓜多尔与中国距离甚远,两地的文化差异令当地人颇感兴趣,做国际文化传播自媒体有市场与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也更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2022年,陈祥健回到中国求学,踏上了这片孕育中华文化的土地。他通过参加暨南大学的研学活动、暑期自主旅行等方式走过潮州、井冈山、杭州等四十余座城市,他举起摄像机,笑着与观众打招呼,以Vlog的形式记录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用专业的传播技巧探索自媒体的职业潜力,带观众沉浸式走进“有底有料”的中国故事。
(2)职业规划:明晰文旅传播之路
2024年10月,陈祥健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正式为自己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前期探索与广告学的专业背景,陈祥健在摸索中确定了自己国际自媒体的职业方向。他以文旅博主的定位,把握“中国与拉美两地的文化节奏”,用城市旅游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从班赛、校赛一路打到省赛、国赛,八个月后,陈祥健来到全国决赛的舞台上。“当来到长沙,从五一广场到高铁站,一路上耀眼的赛事LED灯为我们选手亮起,我心中无比激动。”比赛现场,他与台下近三百位观众的目光交汇,汇报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与未来的职业规划。
面对评委的提问,他讲述“如何利用新媒体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的职业规划道路与具体做法。他以给长沙拍文旅vlog为例,生动地说道,“我会对拉美的朋友们说,其实长沙离你们很近,就像是在加拉帕克斯群岛吃的臭奶酪一样,你能在长沙吃臭豆腐,臭是真的臭,但香是非常的香……”他以自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缜密细致的职业规划方案打动了评委。
(3)坚定步伐: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
“我的家人们生活在世界各地,他们常说想回老家浙江青田看一眼,但繁忙的工作与长时间的航程阻碍了他们返乡,我决定替家人们去看看中国,用我自己拍的视频消解他们的乡愁。”这是陈祥健的职业缘起故事,更是他走在这条职业道路上的动力。
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00万次、点赞量超50万次,陈祥健用一条条生动有趣的小视频影响着拉美的华侨、华人与本地人。一位厄瓜多尔的老师在观看了陈祥健在中国生活视频后,对中文产生了兴趣并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三年后便来到中国读研究生并成家立业。“许多侨二代、侨三代同辈们也因这些视频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很多人都回来旅游、读书,也有像我一样来暨南大学学习。”陈祥健笑着说。这些都让陈祥健越来越坚定自己对国际自媒体的选择。”
陈祥健借用了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传播的“slogan”,他期望用自己的职业规划经历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加入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中来。
(学生记者 林子琪 何雪玲)
梁栋:踏向新闻理想的淬炼之路
凌晨三时的长沙万籁俱寂,月牙挂在枝头酣睡。暨南大学2022级新闻学专业的梁栋,却仍在案前俯身专注,与指导老师一遍又一遍精雕细琢着比赛答辩稿,每一个词句都凝聚着心血与期待。
4月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南长沙落幕,暨南大学选手梁栋凭丰厚的备赛积淀与流畅的临场答辩,斩获就业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金奖。5个月的持续深耕在聚光灯下淬炼成金,梁栋表示:“获奖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社会对新闻行业价值的认可,我坚守新闻理想的决心更加坚定。”
(1)理想萌芽:200篇报道锤炼实战能力
新闻理想的种子往往萌芽于不经意间,而梁栋将新闻理想与职业规划紧密勾连的思索,可追溯至大一。他加入了学校的新闻社、学院的《新闻学生》以及一个线上新闻社群深度训练营,聆听业界优秀记者分享新闻现场的千钧时刻,与记者的亲切交流让他对这个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开始发现新闻的魅力在于挖掘事实真相”,梁栋回忆。借助这些平台,他尝试采访与撰稿,先后获得3段主流媒体实习机会,累计发表报道200余篇。
实习于他而言是繁重学业之余的一种放松——“因为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选题和采访时会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能量。”这份持之以恒化为成长的加速剂,积蓄的实践经历与完善的个人简历将他推向更高的舞台,当学院为职业规划大赛遴选种子选手时,一位学姐力荐梁栋。他也毫不犹豫地向老师承诺:会竭尽全力备赛。
(2)备赛征程:在碰撞中寻找自洽之路
“倦怠感是贯穿整个备赛周期的”,梁栋表示。在院赛、校赛、省赛层层闯关中,面对答辩专家的犀利发问与意见,他一度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漩涡——社会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否打折扣?此类职业规划适不适合打比赛?
每遇困境,指导老师与队友总能化身他“迷茫内心森林”的提灯人。刘涛老师指导他从国家层面对职业价值进行思索,并落脚于“赋能社会治理”;蔡心仪老师全程跟进,给予细致的修改建议。“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是我拿下国奖的一大因素。”梁栋感激道。
队友们的陪伴与支持同样不可或缺。提交国赛材料的前一晚,他与队友陈祥健一同打磨PPT到凌晨2点;大师兄欧建林在兼顾读博与医院工作的情况下,仍对比赛材料精益求精,这深深触动着梁栋,“榜样的力量让我没有理由懈怠。”在与指导老师、答辩专家、队友的交流碰撞中,他逐渐寻得一条自洽之路:既能坦然接受职业道路的不易,又能坚守新闻理想。
(3)国赛摘金:温暖与认可坚定前行信念
比赛途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让梁栋备感温暖。校决赛答辩时,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原名誉院长、南方日报原社长杨兴锋的提问令他铭感不忘,作为评委席中唯一的新闻行业专家,杨兴锋没有提出具体的业务问题,他将目光投向台上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语气中满是关切:“深度社会新闻这个方向会碰到很多阻力,你做好准备了吗?”这句看似简单的询问,却饱含着杨院长的鼓励与关怀,宛如春日里的一缕暖阳,驱散了梁栋心中的忐忑,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托举——一种行业前辈对后辈的支持。
学校对赛事的高度重视,为梁栋参加比赛提供了坚实保障。备赛指导不仅局限于两位指导老师,学校其他相关教师都不倦地倾力引导与帮助。学院林小榆老师在梁栋阐述社会新闻记者在AIGC时代中的不可替代性时,一语中的点出“不可替代的就是温度”,引导梁栋对回答进行凝练,捋顺的思路正好在梁栋的国赛答辩中得到了运用,给台上的他增添了极大的信心。
在走下国赛舞台,得知有很大概率得金奖的那一霎,梁栋恍惚间生出几分不真实感,一路上质疑与赞誉的交织瞬息化为纯粹的喜悦。他深有感触:“成绩达到国金的高度于我是极大的鼓舞。它向我证明,当舆论场域被碎片化信息充斥时,穿透表象的深度观察依然被社会认可与需要,这从来不是新闻行业的自我感动。”
国赛业已谢幕,答辩屏幕上“深度与温度兼具的社会新闻记者”几个大字仍灼灼映照着他的前路。在AIGC重构传媒生态的时代,他鼓励怀揣新闻理想的广大学子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规划应基于对行业的深度认知与在垂直领域的持续深耕。
(学生记者 陈雯雯)
欧建林:以AI为凭 赋岁月以生命
报告厅里,全场数百道目光聚焦在了暨南大学2023级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生欧建林的身上。灯光并不晃眼。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长达6分钟的陈述:“医学延生命岁月,康复赋岁月生命——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是我职业规划的核心……”
4月19日,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欧建林一举斩获了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银奖。这次获奖,令他的职业梦想更加坚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复医学深度融合,用科技的力量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康复体验。”
(1)职业规划 不在一朝一夕
“其实,我对职业的规划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欧建林回忆道。
当时母亲经常头痛,每次发作时眉头皱作一团。年幼的他只能束手无策待在一旁。为了帮母亲摆脱头痛,他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医。这是他学医的初衷,也是他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从2012年入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到2023年赴暨南大学深造,十余年来,他始终在拓展自己的职业“胜任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对医生来说,临床能力是重中之重。”本科的每年暑假,他基本都会参加三下乡活动,为偏远地区的患者减轻痛苦。读研后,他多次到十堰、京门、钟祥等县市医院进行交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如今他已成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主管治疗师,累计治疗患者达3000余人。
在临床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团委、研究生会等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好的医生既要会治疗,还要会沟通。”他认为,再好的治疗技术,如果医患沟通不到位,患者理解有偏差,最后的康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十余年的时间里,欧建林从未止步。他像收集“拼图”一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力”。
(2)AI助力 破除康复“瓶颈”
目睹AI技术的勃兴后,欧建林敏锐地意识到,一块新的“拼图”出现了。
一双黑面白底鞋,看似普通,却在鞋底配备了16个传感器。它们能实时收集穿鞋者的足底压力数据,并借助AI进行跌倒风险分析,帮助康复治疗师准确掌握患者的足部状况,进而定制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
这双由欧建林团队开发的“智能鞋”,是一次“AI+康复医学”的大胆尝试。
备战职业规划大赛期间,欧建林将职业方向定位为“AI+康复医学”。而这,源于他在临床实践中时常碰到的“瓶颈”——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案不能有效地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破除这些“瓶颈”,他广泛检索资料,并最终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了AI技术上。“从智能康复机器人到大数据分析,我看到了科技为康复医学带来的无限可能。”
确定了“AI+康复医学”的方向后,欧建林详细剖析了自己的职业胜任情况,并开始制定明确的规划。这期间,学校也邀请了诸多校内外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帮助他打磨内容。
经过一次次的推翻重写,最终,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欧建林的职业规划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3)热爱不息 所以步履不停
“欧医生,我孙女要结婚啦!你能来参加她的婚礼吗?”手机通知栏弹出的微信消息,令欧建林心头一热。发消息的是一位曾患脑梗的老人。
患病后,老人的四肢基本瘫痪,人也变得消沉,话少。欧建林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不断设法鼓励老人,“好好训练,你孙女还等着你参加婚礼……”经过他的反复疏导,老人眉眼渐渐舒展,不仅积极配合治疗,还会主动进行一些康复训练。
出院后,老人成了欧建林的朋友。他逢年过节都会和欧建林联系,聊聊身体状况,拉拉家常。
来自患者的认可让欧建林非常欣喜,“他们的肯定,让我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幸福洋溢在他脸上,“所以,我非常热爱这份职业。”
为推动康复医学学科的发展,更大程度帮助患者,欧建林还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截至目前,他已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29篇论文,参与8项国际、国家级课题,申请7项发明专利。
对他而言,这仅仅是开始。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康复行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欧建林语气坚定,“未来,我将继续深耕AI康复领域,用科技赋能康复医学,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
(学生记者 俞建)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