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暨南要闻
暨南火种耀南洋|暨南大学与马来西亚:世纪情缘编织文化丝路
——从华文薪火到“一带一路”的文明协奏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文:苏运生 发布日期:2025-03-28 阅读量:
编者按:暨南大学将在2026年迎来建校12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世界暨南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故事,学校推出了“暨南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媒体采访计划,寻访世界各地的校董、校友代表,讲述百廿暨南耕播侨教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展现全球暨南人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即日起,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暨南火种耀南洋”系列报道,呈现东南亚校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担当中外交流文化使者、成为中华文化“火种”的生动事迹,敬请垂注。

暨南与马来西亚:世纪情缘编织文化丝路

2024年11月17日,中国-马来西亚油脂加工与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吉隆坡揭牌。这是首个中马“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是暨南大学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高水平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中马科技联姻的典范。联合实验室聚焦棕榈油绿色加工,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说:“实验室里,棕榈油里也能飘出书卷香。我们要让更多科技成果从论文走向生产线。”实验室将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在棕榈油绿色加工领域开拓技术转化新路径,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可持续发展。

中马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上,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与暨南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

同日,暨南大学第六届海内外校友会会长、秘书长交流会在吉隆坡隆重启幕。以“扬帆启航暨四海,美美与共耀五洲”为主题,来自全球70多个校友组织的300余名校友代表跨越山海,共赴这场精神原乡的盛会。活动当天,暨南大学古润金丝路基金五周年回顾与感恩仪式温情上演——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暨南校董已向学校捐赠逾5000万元人民币,十余年如一日浇筑中马友好桥梁。

暨南大学第六届海内外校友会会长、秘书长交流会圆桌论坛

自侨教初兴,暨南大学已为马来西亚培育了大量人才,校友星火遍及教育、商贸、传媒、医疗等很多领域。从华文独中课堂走出的教师,到跨国实验室里的科研精英;从守护文化根脉的传媒先锋,到架设贸易通道的物流翘楚——这些跨越世代的暨南人,以专业知识为梭,在中华文明与南洋文化的经纬间,织就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丝路。

暨南大厦:“断层之时,总有人愿做承重的梁”

吉隆坡朱晴溪路上,一幢四层旧楼静默矗立。斑驳的墙面上,“暨南大厦”四个漆黑大字历经半世纪风雨,仍如磐石般坚毅。这里是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的会所,亦是海外唯一以“暨南”命名的大厦。自1970年落成以来,这座楼宇见证了无数南洋学子对母校的赤诚,更成为中华文化在南洋薪火相传的灯塔。“大厦不只是一栋建筑,它是一种精神。”校友会前会长林国元如是说。

位于马来西亚的暨南大厦

这座楼里,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追忆往事,有风华正茂的青年谋划未来;有深夜灯火下的会议,也有节庆时分的欢歌。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广州石牌校区的红墙绿瓦与南洋的椰风蕉雨紧紧相连。这里成为校友会的重要活动场所。

但回溯校友会的诞生,更是一部热血传奇。1966年,校友谢友倡议成立校友会,却因意外离世;1969年,周炎灿在怡保校友聚餐会上重燃火种,10位筹备委员踏遍马来半岛,从槟城到柔佛,从街头募捐到跨国筹款。暨南的马来校友“全马走遍遍,只为一方屋檐。”终于在1970年买下这栋四层楼宇。当时的校友们笑称:“我们连地板缝里都刻着‘暨南’二字。”

但是,1997年,当刘丸莞第一次踏入暨南大厦时,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八十多岁的梁沾铨老会长颤巍巍地悬挂欢迎横幅,校友会仅剩几位耄耋理事勉力支撑。“偌大的校友会,为何只剩这些老人?”她的疑惑很快被历史揭晓——上世纪70至90年代,马来西亚学生赴华求学受阻,校友会青黄不接,几近凋零。

然而,危机亦是转机。老会长们奔走呼号,甚至考虑修改章程让校友子女入会。转机出现在1996年——梁沾铨老会长在学校校庆时疾呼:“要让年轻一代接过火炬!”次年,丘光耀校友组织20名马来西亚学子参观暨南大厦,林国元正在其中。这位后来成为校友会会长的创业者,2015年带领团队跑遍2000所中学举办教育展,推动赴暨大新生人数突破百人。“情怀是校友会的根基。”他说。

如今,大厦的一楼商铺租金仍在支撑着校友会运转,而新一代暨南人也在谋划新篇。2024年,会长吴奕升推动全球校友会首次在海外举办交流会,70个校友组织、300名代表齐聚吉隆坡。他还邀请了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在马华人分享经验,全方位展现马来西亚的多元面貌。“暨南精神从不囿于地域,”他说,“它在中马建交50周年时绽放,更会在下一个50年燎原。”

与这座精神灯塔遥相呼应的,是古润金校董三十年如一日搭建的文化虹桥。古润金身兼马来西亚“一带一路”委员会会长,马来西亚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会长等多个职务,屡次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中马工商界对话等系列政府活动,带头发挥好纽带作用,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乃至国际间的经贸、文化、慈善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带领中马友好协会等组织成为凝聚、团结华人华侨的重要力量。2019年,他在暨南大学发起成立“古润金丝路基金”,专项用于马来西亚到暨大就读的学生入学奖励资助,帮助更多的马来西亚学子圆自己的祖籍国大学梦。基金设立首年,暨南大学就出现了马来西亚学子报读的新高潮。截至2024年,“古润金丝路基金”已支出620万元,支持150多名马来西亚学子到暨南大学求学。

从梁沾铨悬横幅的孤勇,到林国元奔走民间的执着,再到吴奕升架设全球桥梁的远见,特别是古润金校董慷慨捐资助学让更多马来学子圆梦暨南园,暨南大厦不仅承载着五十载风雨,更见证着南洋土地上不断生长着的暨南新年轮。当校友会名录上年逾九旬的创会元老与“Z世代”新锐并肩而立,这部跨越山海的史诗,正书写着更为璀璨的篇章。

“以语言为舟,渡文化之海”

在马来西亚斯里吉隆坡国际中学的课堂上,余薇君手持粉笔,将《静夜思》的平仄化作音符。这位执教19年的暨南大学校友,用剪纸教节气、DIY龙年手包讲神话,甚至带学生合唱《真心英雄》——“歌词里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正是华裔不屈的写照。”她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课本:学生身着礼服合唱中文歌曲,将歌声录成“时间胶囊”;挥春剪纸时,她讲述节气背后的农耕智慧。这种“活态传承”让中文教育超越了语言本身,成为连接中马文化的情感纽带。这些创新让IGCSE中文课堂从“必修课”变为“文化盛宴”,学生成绩连年全A,校长陈顺成感叹:“她撑起了学校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

余薇君带领学生合唱中文歌曲《真心英雄》

余薇君的课堂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一个缩影。“中文是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她说。许多学生的父母是商人或专业人士,他们深知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余薇君的创新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如果说华文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那么文学则是文明传承的神经中枢。曾维龙现任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拉曼大学中文系主任,本科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他通过前人的选集、文章剖析他们对于文学的思考、关注点,从中整理出华文文学发展的脉络,他表示,总有人热于把埋藏的故事用文字描述出来。暨大赋予的学术基因,让他得以在文学田野中培育出跨文化的杂交水稻。那些在暨大旧书店与同窗彻夜论道的青春岁月,如今化作学术研讨会上从容自信的发言,让曾经边缘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逐渐进入国际汉学研究的聚光灯下。

而在马来西亚民间,另一场文化守护战更为艰辛。20世纪80年代,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华文独中面临断粮危机。校友陈昶衔与其他校友一起奔走于各州中学,协助会长举办教育展、招生说明会,校友会每年为暨大输送百余名马来西亚新生,将校友会从“联谊组织”转型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陈昶衔说,“我们守住的不仅是文凭,更是文化的尊严。”

文化传播的另一个阵地,是华文传媒。暨南大学校友陈韵传从新闻主播转型为自媒体创业者,创办网站“访问”(The Interview),聚集马来西亚优秀内容创作者,用中文讲述深度故事。“互联网的一切从访问开始,”她说。在传统媒体式微的当下,她抓住网络风口,组建摄影团队,致力于提升中文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我们不是简单的文化搬运工,而是文明的解码者与再造者。”这位从暨大走出的“跨界探险家”,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浪潮间架起桥梁。当她在吉隆坡的演播室里解说林丹与李宗伟的“世纪对决”,当她在自媒体平台拆解“Z世代”的文化密码,那些源自暨大课堂的批判性思维,早已化作穿透文化隔阂的利刃。这位昔日的校园形象大使,正以数字时代的叙事方式,让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年轻群体中完成“软着陆”。另外还有环保记者邓晓璇等众多像陈韵传一样的暨南校友将暨南所学融入一篇篇报道中。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些跨越山海的努力,让传媒成为一艘承载文化认同的舟,载着中华文化,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一支笔,一碗冒菜,皆可成文化使者。”

在老街的烟火深处,刘佩雯的“芙蓉树下”餐厅飘出麻辣鲜香。这位华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四川冒菜做成了文化对话的载体。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市井街巷的烟火气。刘佩雯精心调配的汤底里,既保留着成都老灶的醇厚,又融合了南洋香料的层次,恰如马来西亚华裔的身份认同——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黄金分割点。在这里,中华饮食文化已突破味觉的疆界,成为连接不同族群的“味觉共同体”。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跨越与扎根的辩证中生生不息。

在沙巴州卫生局,廖有俊医生负责着肺结核和麻风病防治工作。这位暨大医学院走出的“白衣使者”,将“忠信笃敬”的校训刻进听诊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他和同事们逆向而行,深入疫情一线开展工作,整理海量资料、进行数据统计,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医学是跨越种族的世界语,但文化理解能让救治更有温度。

而在吉隆坡广告公司的创意工坊里,郑彦欣的剪辑软件正在拼接文化的马赛克。这位暨大广播电视学的“魔法师”,让纪录片、vlog、综艺节目等各类素材在她手中妙剪生花,并将中华文化的元素巧妙点缀其中。好的文化传播就像沏茶,要掌握水温与时间的艺术。那些在暨大国际文化节种下的多元文化种子,如今已长成遮蔽炎热的文化绿荫。

校友王德龙创办“敬学书院”,以“诚勤正大”为院训,讲授《论语》《史记》等经典。他的学员从5岁孩童到75岁老者,跨越三代人。书院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茶艺、书法和诗词吟唱,让中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中华文化是根,我愿做护根的泥土”的情怀。

此心安处是暨南

从校友会的传承到科技合作的突破,从华文教育的深耕到文化传播的创新,暨南人与马来西亚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山海、血脉相融的史诗。

当南海的季风掠过吉隆坡双子塔的玻璃幕墙,当马六甲海峡的潮声应和着珠江的波涛,一群跨越山海的文化使者,正以暨南大学为精神原乡,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当代传奇。他们或捐资助马来学子圆梦暨南,或以物流为纽带搭建起中马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或执笔为剑剖析社会万象,或妙剪生花演绎光影故事,或匠心独运调制舌尖乡愁——这群深耕于多元文化土壤的暨南人,用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半生的光阴,将中华文化的基因编码进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的肌理,让古老的文明在赤道阳光下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站在暨南大学1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跨越世纪的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们用各自的人生轨迹绘制出一幅壮丽的“南洋文化星图”。他们的努力证明:当文明传播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走出去”,升华为价值层面的“走进去”,文化的种子就能在异域土壤中长成庇荫众生的巨树。而这,或许正是百年暨南“声教讫于四海”精神在新时代的最佳诠释——不是单向的文化辐射,而是双向的文明共舞;不是沉重的文化负担,而是轻盈的价值共鸣。在这条跨越山海的文化长河里,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真正的文明,永远在液态流动中孕育新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