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认为,作为炎黄子孙,我要把我们的中华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暨南大学印尼校友陈友明一直以来的抱负。作为印尼华侨,他不忘初心,风风雨雨几十载深耕华文教育领域;作为暨南学子,他勤奋好学,在暨大接续完成本硕博学业,打下了深厚学术底蕴。如今的他,作为印尼100多所三语学校协会的会长,仍活跃在海外华文教育的一线,为代代学子架起通往华文教育的丰盈路径。
陈友明
求学暨南十三载:“我是名副其实的暨南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抱着求学报国的一腔热血,年轻的我回到了祖国。第一次踏上了父辈的土地祖国的南大门广州,即被分到了华侨补习学校亦即我们今天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我并由此与它结了缘。”
出生于1950年印尼中爪哇的陈友明,自小便浸润在浓厚的华人文化中。陈友明的祖籍是广东梅州的梅县和家人,他则是印尼的第一代华侨。1966年,印尼许多华校因故纷纷关闭,陈友明的学业也因此中断,情急之下,他便只身前往广州求学。1967年的春天,陈友明被安排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如今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就读,彼时每每途经黄埔大道,陈友明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被暨南本部标志性的半圆拱门所吸引。
“那时我们许多哥哥姐姐很多在暨南大学上学,我们常走路去到暨大本部,看到中国的大学竟然这么宏伟,感到非常羡慕。我想着如果将来能正式进入暨大进修,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这也成为了我那时的理想。”
上世纪70年代,历经辗转的陈友明又重新回到印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站稳脚跟。彼时的他便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祖国的文化在印尼继续传承发扬光大。“我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有传播各方面的知识,关于教育、文化方面我也必须去研究,海外华人,国家与国家关系方面的问题我也要去研究。”
机缘巧合下,恰逢暨南大学刚刚开设第一批函授班,陈友明便毫不犹豫报了名。2004年,陈友明成为了暨南大学首批函授班的学生,少年时的梦想在此刻终于得到了延续。此后,陈友明便一路在暨南深造,06年入学暨南大学本科,后又马不停蹄地接连读了硕士、博士,开启了他在暨南13载的学习生涯。就读期间,陈友明还曾获评暨南大学教育部东南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同时还担任了暨南大学《华文学苑》、《华侨青年》的期刊编委。在暨南的求学道路上,陈友明一直在华文教育领域持续深耕,为海外华文领域做出了非凡的学术贡献。
“暨南大学的学术风气是特别严谨的。”陈友明十分珍视在暨南的学习时光,他一点一滴、如饥似渴地学习华文教育、中华文化和汉语教学知识,不断地充盈着他的知识宝库。“我认为作为暨大人就是要不断学习,永远投身华文教育事业,为传播中华文化奉献出自己的残光余热,这才不辜负母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陈友明的博士毕业照
“华侨补校是我在国内学习、生活的第一个驿站,也是我认识、感知中国的第一扇窗户。”那巍巍的瘦狗岭,留下了陈友明年轻时期的足印,至今仍保留的北楼目睹了他年少时期学习、生活的欢愉。从十六七岁的青年,到如今年过花甲,走到古稀之年,陈友明始终情系暨大,在年少时他为暨大向往和憧憬,年迈时他为暨大骄傲和自豪。
“我是名副其实的暨大人!饮水思源,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母校沐浴阳光,甘饮雨露,所成结果的。让更多的人接受华文教育,培养更多的华文教育一代新人,我觉得这是作为暨大人报答母校最好的表示和应尽的义务。”
情系华夏:“要把我们中华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陈友明作为印尼的第一代华侨,他自小印尼生活成长,与先辈的土地隔海相望,但陈友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却未曾间断。“印尼有一所华校叫中华学校,我从小就在那儿上学。听老师讲中国的历史,学写汉字。” 在十六岁时,陈友明独自一人前往了自己未曾谋面的故乡——中国,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而他的第一站便是广州。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就读期间,陈友明还曾下乡到清远华侨农场劳动锻炼。在广州短暂停留后,1967年9月,陈友明被分配至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学习。由南到北,陈友明求学之路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文化与家国情怀的深深烙印。
1969年,北京军区要组建内蒙古建设兵团,陈友明与几位朋友知道消息后都纷纷报名,几个十八九岁的华侨青年就这样打好背包,买好火车票,扛着行李,向着内蒙古去。“那时候我们几个华侨学生都饱含着一股热血,我们本身是非常很爱国的,听见国家哪里有号召,我们都愿意去的。”
两天两夜,一路奔波,带着行李途经黄河边。这是几个华侨青年第一次见到黄河——祖国的母亲河,都情绪激动,十分感慨。彼时是九月底,北方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但所有人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雀跃下了水。“我们 4 个同学,见到黄河时特别兴奋。因为以前我们在海外学习的时候就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于是我们就纷纷下水,把背包都放在渡河的小船里面,我们几个就这么游过去了。”
在兵团的陈友明
陈友明在军队的锻炼,培养了他执着的精神,磨炼了他的思想,更加深了他对祖国的热爱,青年时在祖国的成长经历,已然将陈友明的命运与中华文化深深交织在了一起。当兵后陈友明回到保定的农业大学学习,没待几年后,由于家人都在印尼,家中兄弟姐妹年纪还尚小,陈友明便又回到了印尼,帮助家里经营生意。
“我那个时候就常与曾经华校的校友们聚会,每次聚会我们都说中国话,唱中文歌。我们这些以前念过华校的同学,都是喜欢中国音乐的。二胡、笛子、扬琴啊,我们聚会时就会一同演奏,也是发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吧!”
彼时华文教育在印尼仍不普及,但陈友明始终认为自己作为炎黄子孙,身上有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即使在海外,也要让子子孙孙一代代接续中华文脉。1999年,陈友明与几位朋友在印尼创办了华文补习学校,这是他在印尼进行华文教育传播的最初实践。“华文教育没有开放的时候,我就搞文化活动,现在华文教育开放了,那我就开补习班,办学校,教中文。得把我们的文化继续保持下去。”
三语学校筑桥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在印尼,三语学校长期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印尼三语协会是印尼三语学校的全国性组织。三语学校进行印尼语、英语和中文三种语言教学,办学层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普华学校历届毕业生中有30%到中国留学深造。2013年,陈友明担任了印尼全国三语学校协会主席,联合印尼各地三语学校共同创办了三语学校协会。
至今,参会学校已经有近100所,正式注册学校60多所。而协会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印尼的三语教育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在印尼的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提升教学质量,陈友明积极与各机构合作培养师资。三语协会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办三语学校硕士班,将各三语学校的在职老师,派送去中国的高校进修。“这个项目为期5年,每年派出40名教师,我们计划把三语学校的本科中文老师全部提升为研究生学历。”陈友明满怀期待地希望学成后的老师们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回到各自的学校,切实推动汉语在印尼的传播。
三语学校硕士班开学典礼
起初,陈友明参与创办的华文补习学校仅教授最基础的中文,而他自己也参与到了中文授课当中去。“我们这个补习班最初主要教授汉语拼音和基础语法,其中的学生下至小孩上至八十岁老人,都来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提到最初办学的回忆,陈友明骄傲地分享道。
随着学生们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仅仅一个补习班已经无法满足大家学习汉语的需求。因此,陈友明决定正式设立全日制学校,开始推动系统化的汉语教育。2003年,普华三语国民学校正式成立,从小学开始,随着学生的增加陆续设立初中与高中,并不断扩大校园面积,三语学校便自此开始蓬勃发展。
印尼的三语学校,在陈友明的理念引领下,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仅面向华侨后代,也热情欢迎印尼本地学生前来就读。如今,已有近30%的印尼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和传承其实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印尼的中文教育将来就需要本土化,现代化,使中国文化真正在印尼传播出去了,才能继续保持我们文化的生命力。”
三语学校开展文化活动
谈到创办三语学校的初心时,陈友明分享道:“我们想建立三语学校也是为了传承我们的文化,使我们的后代能将中华文化,中文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本着发扬中华文化的目标,在三语学校发展中,就不知不觉被周围社会慢慢接受了,无形中也增加了我们文化教育方面的软实力。也是为了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至今年逾七十的陈友明,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他仍活跃在华文教育的舞台上,各类华文教学研讨会、学术访问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矍铄的身影。古稀之年的陈友明仍饱含着热情,满载着对中华文化的情怀,不断推动着华文教育的发展。“我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希望印尼教育部能够把中文列入外语的正式教学,就像英文教学一样。我们一直都为此争取着,也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吧。”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