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应激状态下的小鼠更容易感染疾病。有意思的是什么?我们通过构建‘心情不好引起上火’的模型找到了一类‘上火’的机制和靶标,那么辣椒、油炸鸡块、羊肉、枸杞、人参这些食物中引起人们‘上火’的机制又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共性的机制?这还等待我们去研究。”
何蓉蓉梳着披肩卷发,身着半高领黑色运动服和喇叭牛仔裤,腰背挺直地坐在沙发上。她笑意盈盈地将实验经过娓娓道来,说到关键处还会很飒地打个响指。这位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于近日获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2000年,高中毕业的何蓉蓉出于对药学的热爱,背起行囊,独自一人从江西老家到沈阳药科大学求学。二十余年过去,岁月没有在她的眼角眉梢留下风霜,却沉淀出她对科学纯挚求知的无尽热情。
(采访过程中的何蓉蓉)
“学习永无止境”
科研道路的成功秘诀
学不够,似乎一直都是何蓉蓉做科研的原因之一。大三下学期,何蓉蓉便早早决定考研;她觉得自己学了快四年的药学,却好像还没摸到药味,根本“不够”。2004年,何蓉蓉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的研究生,跟随姚院士在沈阳药科大学和深圳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不满足于硕士所学,何蓉蓉又在直博后跟随姚新生院士来到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在这里,她遇到了科研道路上另外一位重要导师——栗原博教授。一开始栗原博教授并不怎么看好这位“跨专业”选手,因此何蓉蓉在实验室坐了一年的“冷板凳”。但是热爱药学的她没有因为无人关注而放弃科研,反而是更加认真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在摸索中不断成长。
慢慢地,栗原博教授发现了这个默默坐在角落里的小姑娘,觉得她能够“坐得住”——这是搞研究的人最重要品质之一。得到导师认可的何蓉蓉抓住机会,迅速成长,很快就成为了团队中的主力选手。
求学路上的导师们:姚新生院士(右三)、栗原博教授(左三)、邱峰教授(右一)
2006年初,何蓉蓉拿到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课题——“王老吉凉茶为什么会泻火”。一直以来,“降火就用王老吉”的广告词深入人心,但鲜有人去想何为降火,凉茶预防疾病的科学道理和物质基础是什么?当时的广州除了凉茶,还有一系列本地生产的清热解毒中药,如清热消炎宁、香雪抗病毒口服液等,弄不清楚其中机理,这些药的产值就始终得不到提高。
可到底怎么研究呢?由于没人做过,项目开展的难度不言而喻。此时课题组里还有一些模型成熟、难度较低的课题可供选择,身边几位老师也多次提醒她:“你做这个拿不到博士学位。”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项目。
得知学生的选择后,栗原博教授给了何蓉蓉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他告诉何蓉蓉,面对复杂问题要理性分步解决,要知道什么是“泻火”,就得先搞清楚什么是“上火”,能不能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解释这个概念。他们从翻阅古书开始,在中医复杂的上火类型中抽取共性内涵,归纳为“因为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紊乱的状态”,并将这种认识写成了综述性论文。两年后,经历了多次投稿,论文终于见刊,其中很多意见直至今天仍被国内学者沿用。
(何蓉蓉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何蓉蓉的科研道路上,“学无止境”是永远的关键词,也是她克服困难、化解难题的有力手段。此后的十五年间,她坚持阅读、吸收新知,还多次外出访学,拓宽视野。直至今天,她依然要求自己的团队是一个“学习型”团队。这一简单而有力的方式,使她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成就非凡。
“成功要靠团队”
获得国家杰青的“新手妈妈”
2021年,何蓉蓉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相比结果,申报的过程更令何蓉蓉难忘和珍视。学术方面,这是一个整理总结科研思路、审视自己学术影响力、做好未来规划的机会;生活方面,这是对自己时间规划的挑战和训练。2019年12月开始申报的时候,何蓉蓉刚刚结束孕期。因为3月就要交项目标书,刚坐完月子何蓉蓉便跑回办公室动手撰写,隔几个小时就得跑回家喂宝宝,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顶着巨大的压力,何蓉蓉最终还是成功拿下项目基金,成为暨南大学第六位国家杰出青年学者。时隔一年,再次回顾这段经历时,何蓉蓉总结出了成功的“秘诀”:面对行政、科研、育儿等多重任务,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团队的支持。在她看来,家庭是团队,实验室是团队,行政岗位同样是团队,这才是她在面对冗杂事务的同时仍能专注事业的保证。
(团队合影)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一直是何蓉蓉在工作中创造佳绩的坚实后盾。“我们家最好的一个特点就是凡事都有商量,生小孩也是。”何蓉蓉提起家人的支持时,嘴角的笑意温柔而明朗。她开玩笑地说道:“我告诉他们36岁前会‘完成任务’,但是具体的‘任务’还要大家一起完成,他们要承担起‘后勤’的所有服务!他们当然也同意了。”
尽管“家庭团队”运作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孩子对母亲的愈发依赖,使何蓉蓉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义“妈妈”这个角色。“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陪伴,你能从中寻找乐趣,也找到使你成长的东西。”数学、游泳、钢琴、专注力训练、绕口令……何蓉蓉希望自己能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带给他们高质量的陪伴。这既是何蓉蓉从沉重的工作中转移注意力、休闲放松的方式,也是她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女性有力量”
理性思考与独立精神
在很多人看来,何蓉蓉年轻有为,在竞争激烈的科研领域上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有人钦佩她的成就,称她作“女强人”,但何蓉蓉并不喜欢这个称号。“为什么要强调‘女性’呢?”,何蓉蓉说。“女性”这个身份并没有在工作的过程中使她产生过多的顾虑,把一切事务用团队的思维去处理,科学分工,找到合适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焦虑。
在何蓉蓉看来,打垮职场女性的其实是自身的焦虑,而不是女性的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女性在生育后,除了工作还要顾及家庭,经常会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冲突导致两边不讨好。在最大程度地完成家庭内部的科学分工之外,何蓉蓉的解决方式是理性思考:“有小孩子的时候,我也经常睡不好,一晚上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照样起来工作。你不要想那么多,一晚上没睡好没什么关系,第二天补回来就好了。我是做情志应激的,我知道怎么修复,不能让焦虑把自己打垮了。”
专注工作的话还有时间管家庭吗?“女强人”能带好孩子吗?……常常面临着外界对于女性科学家的质疑的声音,甚至来自竞争者的轻蔑,何蓉蓉有些无奈。
与许多尖锐的观点不同,何蓉蓉在对待这些刻板印象时,多了些理解和包容:“我会去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内心并不认可他们的质疑,他们也并不能改变我继续努力的方向。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只需要坚持做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在第四届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与健康发展论坛研究生分论坛做主题讲座)
这份来自于成长经历的独立,使她在面对质疑时显得坚强。在何蓉蓉看来,外界对女性科学家的质疑,或许恰恰源于这一群体在科学领域中不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只是这并非一蹴而就,女性群体的成长还需要一些时间。何蓉蓉认为,女性在学生时代通常名列前茅而在职场中却难以凸显,本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婚育,更多应去改变依据性别进行简单社会分工的现象。她并不支持将女性和男性任何一个群体放归家庭的观点,反而认为兴趣才应是社会分工的重要指标。性别公平并非特殊化任何一个群体,而应在彼此商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共赢的第三方方案。
偏见可以消弭,科学本无界限。世界已经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何蓉蓉和团队在发现应激反应会增加帕金森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易感性后,希望自己能在原有成果上继续加强前沿基础研究,深入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科研攻关,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在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取得新突破,为推动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文/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孙牧 林泽武 图/受访者本人提供)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