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治理网络谣言亟须制度筑墙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涛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

  日前,一则帖子在网络上快速发酵,称四川大凉山地区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十年没吃过肉。很快,凉山州教育局给出官方回应,称该帖子伪造地名和学校,是一则东拼西凑的假消息。大凉山的谣言还远未平息,另外两则辟谣信息同步传播开来:常州工学院辟谣称“天价洗澡”事件完全“不符合事实”,重庆合川某医院称大四实习生质疑医院见死不救纯属造谣。

    教育领域近期谣言频现,引发不小的舆情震荡。谣言是如何产生的?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给出了一个经典公式:谣言强度=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显然,真实信息的透明度越低,谣言的传播速度越快。换言之,事实信息的缺席给了谣言滋生的温床。通过公布事实来消灭网络谣言,是谣言治理的基本思路。

    由于谣言与事件信息的模糊性有关,我们需要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谣言。有些谣言无中生有,兴风作浪,应该坚决防治。有些谣言只不过是权威信息缺席时一种替代性的信息抓手。根据传播学的媒介依存理论,面对不确定信息时,如果权威信息缺席,谣言便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信息抓手的角色。

    谣言所诉说的,何止“虚假”二字所能概括。纵观当前的谣言事件,信息发布要么不能及时跟进,要么有意遮遮掩掩,结果给了谣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信息之所以出现模糊性,一个重要原因是言路堵塞。言路堵塞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官方信息发布机制的不健全,公众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发布的内容;二是公众表达渠道的不畅通,人们很难形成一个对话性的“意见交换市场”。如果言路不畅通,谣言便会变着花样四处蔓延。

    言路建设需要制度筑墙。建立并健全官方信息的预警、发布和应急机制,并通过法制途径保护言论渠道不受外力干涉,是推进网信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著名的黄金4小时原则:如果不能在4小时内发布信息,做真相的“第一定义者”,舆论阵地将面临彻底沦陷。

    言路建设的重点是“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如果存在一个可以自由对话的网络秩序和沟通平台,多元化的信息流动与多维化的主体互动便可以解决谣言生成的“灯下黑”问题,进而从根本上实现谣言净化的治理目的。其实,谣言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而这涉及深层的社会信任问题。因此,及时回应各种社会痛点,把工作做在前面,夯实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言路建设必须面对的“底层语法”问题。

    言路建设同样不能回避主体认知问题。如何识破各种变着花样的谣言的“真容”,客观上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在现行的社会管理和教育教学体系中,我们缺少面对谣言识别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走差异化路线,既要考虑谣言类型的差异,又要考社会阶层的差异,从而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谣言识别的知识体系。

    谣言往往特征明显,规律性强,具有一定的识别体系。一份针对255个谣言文本的研究发现,谣言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焦虑主题”“夸大渲染”和“信源不明”。如果我们能将谣言的特征进行知识化的提炼和概括,并将其渗透到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之中,无疑有助于公众更加理性而从容地应对谣言。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6日 ,第二版)

 

责编:苏运生